呢篇文 嘅引用部分需要清理。 |
篇文原碼唔知因乜事有好多多餘空格,麻煩幫手清理。 |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係一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曾經建議強制開展嘅科目,於2012年9月新學年開展課程,稱為三年開展期,所有小一至中六學生都要讀。喺數以十萬計嘅香港人連續喺政府總部外嘅廣場示威同絕食抗議下,政府取消咗三年關展嘅期限,而學校亦可以自行決定係咪關展科目,但係政府始終唔肯撤回科目。政府聲稱呢個學科旨在「透過提供持續及有系統嘅學習經歷,培育學生正面嘅價值觀同態度,幫助佢哋養成良好品德同國民[注 1]質素,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喺家庭、社群、國家同世界範疇嘅身份認同[1]。」但係反對嘅人認為呢一個科目係用嚟政治洗腦嘅,因此一定要完全撤回。
課程設有校內評核,同埋公佈全香港平均分俾學校檢討成效,並且以「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記錄學生喺小至中學階段內嘅活動,教育局可能會將上述資料轉交畀學生將來升學或轉讀嘅學校[2]。
喺2012年9月8號前,教育局曾經計劃將佢列為必修科,喺2012年9月新學年開展課程,稱為「三年開展期」,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重話,學校可以決定喺今年、下年(2013年)或者後年(2014年)推行,畀反對人士話係「先推行後檢討」。同年9月8號,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三年開展期」嘅規定,改為由學校自行決定係咪開辦國民教育科同佢嘅教學方式,而開展科目嘅53萬文津貼維持不變[3]。
此學科引起咗香港社會嘅廣泛關注和質疑,反對者則指《香港基本法》以永久性居民定義香港人而毋係「國民」,批評《課程指引》內容偏頗、注重「情感」觸動[4]、剝奪學校自主強制推行,為洗腦教育;因而發起咗多次嘅活動,例如街站、聯署、遊行、集會同絕食等,要求香港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另外,對於教材同課程開展,行政長官梁振英曾經重申:教材由學校訂製,冇強制官方教材。梁指香港市民擔心嘅係當代國情課程,大概佔成個課程嘅二十分之一,如果略掉國家部分似乎會造成斷裂[5][6]。教育局喺9月10日抽起當代國情部分,重話會盡快檢討課程指引中引起爭議嘅「情感層面」評估等[7]。而引起廣泛爭議嘅寫有中國共產黨係「進步、無私與團結嘅執政集團」嘅《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雖然係教育局資助出版,但並毋係國民教育科嘅指定教材。
香港最早由1952年開始喺中學初中課程推行「公民科」(Civic)。到咗1970至80年代亦開始推行「社會」科(Social Studies),主要係參考美加同英國透過綜合課程發展「社會」科,但結果唔算理想,政府認為只不過係次等科目[8]。學者曾榮光認為英治時期嘅公民教育係一種「無政治」和「無民族」嘅殖民地精英教育[9];學者黎國雄認為港人只有「子民」嘅地位而冇所謂「公民」嘅身分[9]。
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後,香港政府喺1985年推行《公民教育指引》,強調以滲透形式推行公民教育[9]。殖民地政府於1995年成立公民教育工作小組,屬下嘅課程發展議會更喺翌年發表新嘅《學校公民教育指引》,除咗加入民主、自由、平等、 人權同法治等政治元素外,更強調以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嘅技能來認識社會、民族國家和世界,祈望可以作出合理嘅判斷[10]。請參閱現行嘅《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
2007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到訪香港並發表講話,強調「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喺之後嘅3年內,時任特首曾蔭權都喺《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國民教育。2010年,曾蔭權喺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設立獨立嘅「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而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亦告成立,主席係李焯芬。 [11]
2012年6月,教育局出版嘅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12]:
本科旨在透過提供持續同有系統嘅學習經歷,培育學生正面嘅價值觀同態度,幫助佢哋養成良好品德同國民質素,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喺家庭、社群、國家同世界範疇嘅身份認同。本科培育學生品德同國民質素,當中包括:
- 培育品德:承傳中華美德,包括仁、義、禮、智;培育普世價值,包括:和平、仁愛、公義、自由、民主、人權、責任感、尊重他人等。
- 正面積極:依循「認識自我、立足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嘅方向,實踐優良品格,樂於關顧家人、服務社會,願意為國家同世界人民謀福祉,建立正面積極嘅人生態度。
- 自我認識:加深自我認識,瞭解個人喺家庭、社群、國家同世界嘅角色、責任、權利同義務。
- 情理兼備:發展獨立、多角度同批判性思考能力,能以客觀同理性嘅態度,辨識相關生活事件所蘊含嘅意義同價值,並作出合情合理嘅判斷。
- 認同身份:建立喺不同生活範疇嘅身份認同,主動關心家庭、社群、國家同世界,成為有識見同負責任嘅家庭成員、社會公民、國民同世界公民。
- 行動實踐:養成良好習慣,喺不同生活範疇,能以積極嘅態度,作出理性而負責任嘅決定,並勇於行動實踐。 —《課程指引》第2頁[13]
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令佢哋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嘅價值判斷,並且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同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課程毋設立公開試,但係設有校內評核,同埋公佈全香港平均分俾學校檢討成效,同埋以「國民教育內地學習及交流活動資料庫」記錄學生喺小至中學階段內嘅活動,教育局可能會將上述資料轉交畀學生將來升學或轉讀嘅學校[14]。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架構建基於五個生活範疇嘅相關知識,提供生活化嘅學習內容,並緊扣學生喺各學習領域/科目及相關學習經歷/活動所獲得嘅知識、技能、價值觀同態度,培育學生嘅品德及國民質素。
國家範疇主要學習目標
「從認識國家嘅山川地貌、天然資源、古蹟文物等,提升對國家嘅歸屬感;體會國家當代發展,培養反思精神,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從追溯中國傳統習俗同自己/同儕嘅祖籍及家鄉,萌發對國家、家鄉、居住地嘅歸屬感;向國家唔同領域嘅傑出人物借鏡,學習佢哋嘅品格情操,體會延續同承傳。」—— 《課程指引》第26-27頁
國家範疇延伸學習內容舉隅
「自然國情(大地恩情):從唔同角度瞭解地域、山川地貌、省份、自治區同城市嘅發展。
當代國情(基礎與展望):認識現任嘅國家領導人(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等),瞭解領導人作出嘅努力同貢獻,同埋面對嘅困難同挑戰。
人文國情(民族與風俗):從不同層面瞭解節日習俗嘅內涵。
歷史國情(延續與承傳):探討歷史名城嘅發展過程,例如:西安、南京、北京等,瞭解佢哋配合現代社會而不斷發展,體現歷史發展中延續與承傳嘅特色」—— 《課程指引》第28頁
「學校規劃本科課程,可加入「校本」和「生本」嘅考慮,作出調適,惟須以達至本科嘅學習目標為規劃原則。 」— 《課程指引》第57頁
認知、情感、行為嘅結合:「認知」嘅提升,增進學生知識,以及思維和判斷能力,有助學生辨識生活事件及議題所蘊含嘅價值觀和態度,作出理性分析和判斷;「情感」嘅培育,能觸動學生情懷,提升佢哋擇善固執嘅決心和勇氣;「行為」嘅實踐,讓學生有決心、有勇氣及自信,將信念和決定付諸實行。
- 從認知方面加深學生對課題內容、相關價值觀及身份認同(包括:個人、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嘅認識,提高佢哋嘅理解、思考、分析、判斷、評鑑能力等。
- 從情感方面引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持守正面嘅價值觀和態度,建立於各生活範疇嘅身份認同,並孕育移情共感嘅態度,能「將心比己,設身處地」,主動反思及體察別人嘅處境。
- 從行為方面鼓勵學生於各生活範疇身體力行,實踐正面嘅價值觀和態度,亦幫助佢哋瞭解不同行為背後所要承擔嘅代價和後果。 — 《課程指引》第70頁
有關學與教效能嘅反思問題。下列嘅反思問題,目的係為教師提供一個檢視框架,以期進行本科嘅評估時,能有系統地瞭解學生於價值觀建立嘅歷程中,所達到嘅階段和成就;為評估和展示學生嘅學習成果,提供參考。教師亦可以因應「校本」和「生本」嘅考慮,選擇不同模式,善加調節,優化本科嘅學習評估。
學與教基礎:以「情」引發。
國情範疇學習,重視「情懷」、注重「情感」、本於「真情」:
- 重視「情懷」:情懷源自個人與國家嘅感情聯繫,教師應培養學生嘅家國情懷。建立國民身份認同,離不開對國家情感嘅孕育,不能只係記誦資料,必須要重視人情,先至可以讓國情學習富有生命力。教師應讓學生明白自己與國家同根同源,喺歷史、民族和文化三方面,彼此關係密切。
- 注重「情感」:教師應協助學生領略家國情懷,由接觸國情資料開始,體會國情資料背後嘅豐富情感,因而產生觸動。同時,瞭解國情學習重視與他人溝通,由接觸到觸動,產生互相感應通達嘅效果。要真正瞭解國家嘅發展,不可能光係依賴從書刊或傳媒得來嘅資料,學生得結合課堂學習,親自踏足祖國,透過實地參訪交流,運用各種感官認識國家發展。
- 本於「真情」:要推展國情學習,師生嘅投入不可或缺,還需要互相感動和激勵。要成功推動國民教育,教師要有感動學生之心,先會對學生產生感染力。國民教育並非單求知識累積,而係需要以互動方式,彼此激勵,孕育真情,成為推動國民教育嘅原動力。 — 《課程指引》第120頁 附錄六
- 認知層面:就瞭解學生於「認知層面」嘅轉變,教師除咗留意學生對道德概念及價值觀(例如:公義、責任感、公德心等)嘅認識,亦包括學生對理性思考、道德判斷及相關生活技能嘅掌握,例如:表達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決策能力等。
- 情感層面:就瞭解學生於品德及國民素質嘅轉變和發展,教師可觀察學生嘅學習過程,從中瞭解學生由情感觸動以至態度上嘅轉變。這個態度轉化嘅歷程,可以由疏離、漠不關心,到願意關注、接納、認同、表達意見及樂意參與,並表現於具體嘅行為。這份情感嘅表達並非剎那間、片段式嘅意念,而係延續及持久嘅態度轉變和發展。
- 行為層面:教師可以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嘅過程,記錄佢哋出席嘅頻率及行為表現,並觀察佢哋嘅學習態度,例如:交流或專題研習嘅學習歷程中,能主動幫助同儕及承擔工作,從而瞭解佢哋喺學習過程中嘅轉變。除咗記錄學生於學習過程嘅表現,教師亦可觀察學生日常表現,沿用一貫學校記錄學生行為嘅方法,並適當邀請不同持分者擔當觀察工作,有系統地瞭解及彰顯學生於「行為層面」嘅成就和轉變。 — 《課程指引》第86頁
「從『情意及社交表現評估套件』選取部分問卷題目,讓學生填寫,並比較學期開始和結束嘅變化,整體瞭解全校學生就個別成長及價值觀範疇於該學年嘅轉變」—— 《課程指引》第102頁
「學生嘅學習成果,可於成績報告表中呈現。」—— 《課程指引》第92頁
「『我為自己係一個中國人而高興』,若你認同這句話,請大聲說出『我為自己係一個中國人而高興』」-「中華好兒女第一步」工作紙
2012/13財政年度,教育局嘅國民教育支出為5.95億[18]。按2011年9月共有658,020名中小學生[19]計算,相當於平均每名學生開支904港元。
2004年,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未經招標,就獲教育統籌局批出資助,成立大埔「國民教育中心」[20]。
2007年6月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喺出席特區政府歡迎晚宴上講話,提及國民教育時話:「我們要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民教育,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的交流,使香港同胞愛國愛港嘅光榮傳統薪火相傳。」[21]
2007年-2011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連續五年喺《施政報告》中提及國民教育,2007年國民教育部份(第116-120段)指,繼續透過現行中小學課程及新高中課程架構,加強與國民教育有關嘅學習元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國家嘅認識以及對國民身份嘅認同。 [22]2008年123-127段,主要建議增加資助香港學生與內地嘅交流名額,由5,000擴大37,000。關於喺學校推行國民教育詳情沒有提及。 [23]2009年只有三段(第116-118段)提及國民教育,只係話「薪火相傳國民教育平台」已經喺2009年初成立,資助37,000名學生參與各項內地交流計劃及協調45項由非政府機構組織嘅交流活動[24]。 2010年158-162段提及關於國民教育嘅改革,主要建議喺中小學以價值觀和態度為導向,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正式決定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25]。
2011年5月5日,政府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諮詢稿」,建議將此科列為必修科。 5月5日至5月23日期間,政府舉行8場課程諮詢會並邀請中小學校參與[26][27]。至今教育局仍未按《公開資料守則》公開諮詢期收集嘅1,000份公眾意見書內容[28]。
2011年10月,行政長官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只有兩段(186-187段)提及國民教育,就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進行咗公眾諮詢[29]。
2012年4月30日,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接納課程發展議會及其轄下「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所修訂嘅「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該專責委員會主席為明德學院署理校長李焯芬教授。佢表示有關修訂乃經過委員會於2011年5月至8月進行為期四個月嘅諮詢,從不同途徑收集社會各界對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嘅約1000份意見,經研究和商議後作出。 [30]
2012年5月25日,撰寫課程指引嘅李焯芬教授指出:「如果三年之後有學校不跟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來開辦課程,教育局會通過視學制度來處理」,「目前需要接受『校本化』的現實,是比較可行的第一步。至於十年後有了更多經驗,也許會有更好的平台做中央式的設計」[31]。
2012年7月17日,香港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到北京拜訪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談及國民教育,事前事後沒有通知傳媒,香港駐京辦亦一度稱不知情;被民主黨張文光指違反《基本法》第一百三十六條賦予嘅本地教育自治。 [32]
2012年7月28日,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與教育局長吳克儉等官員會面,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代表表示吳克儉喺會面中表現冷漠,感覺係對牛彈琴而提早十五分鐘離場,又引述吳克儉指睇唔到有特別理由要撤回國民教育科,並呼籲全港市民參與7-29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大遊行。吳克儉喺會面後表示與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會面時只聽到撤回國民教育嘅聲音。[33]
2012年7月30日梁振英表示,為咗釋除社會部分人士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會否出現洗腦嘅疑慮,決定督促教育局把有關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里面當代國情部分嘅參考教材上載到教育局網頁,接受大家嘅監督,希望家長和教育界喺見倒教材後,能夠明白政府絕對沒有所謂洗腦嘅意圖。 [34]
2012年8月3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宣布教育局將成立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邀請各界代表加入,共同監察「國民教育」嘅推行。 8月22日,政府公佈成員名單,主席由行政會議成員胡紅玉出任,副主席係課程發展議會德育及國民教育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 [35][36]
2012年8月13日,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被誤解係「洗腦」科目,係令佢上任以來最感頭痛嘅事。佢澄清成個國民教育科目分為五大範疇,分別係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而喺國家範疇內又分為幾個部分,中國國情課程亦即市民最感擔憂嘅部分,僅佔成個課程嘅二十分之一。梁振英重申,政府並非要強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相信向公眾清楚解釋後,就可釋除市民疑慮。 「我哋唔係強推,我哋從來沒有想過要怎樣去'洗腦',因為教材係學校訂嘅,特區政府準備做一個參考性嘅教材,但唔係強迫學校用嘅。」佢稱參考教材將於月內上網,供大眾參考,屆時大家就會發現「沒什麼'洗腦'內容,毋須擔心」。 [37]
2012年8月27日,吳克儉表示,若個別學校表達不推行,教育局會派員協助,就開展國教科作討論[38]。
2012年8月底,有報導聲稱教育局向全港65間官校發出「限閱文件」,命令校長記錄官校教師對國教科嘅取態和表現,向局方匯報後記錄在案。文中只提到有接觸過文件嘅人仕講述文件中有寫「倘有教師罷教」、「拒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工作」等情況,教育局將「視乎個案嘅實際情況考慮如何處理」 ,但未有引用文件內聲稱命令記錄取態和表現嘅文字和句子。教育局相信協會所指嘅「限閱文件」係教育局向官校提供嘅指引,為官校推行科目可能遇到嘅問題提供協助,包括為一旦發生教師罷教嘅情況,未雨綢繆。 [39][40]並未有證據指出教局有命令校長作出記錄取態和表現嘅行為,該報導亦無明確指出消息來源是否可信。
2012年9月5日,為響應社會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嘅擔心,及全面瞭解社會不同聲音,特首梁振英昨日呼籲反對者及各界人士,一起加入討論,實事求係,詳談佢哋對該科嘅意見及顧慮。對反對者提出要撤回該科,佢強調,喺撤回與不撤回之間,有很大討論空間。重申政府並無任何官方教材,該科完全以學校為本,由學校制定及選擇自己教材,而政府出版嘅參考教材會通過開展委員會審議,但學校不一定要選用。佢亦強調以行政長官嘅身份給警方以明確嘅指示:對反國民教育嘅集會絕無清場嘅計劃。 [41]
2012年9月6日,梁振英為專注國民教育等香港公務,取消出席俄羅斯嘅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系列會議,並指派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代其出席會議。 [42]
2012年9月7日,梁振英表示:「我們做事係有機制有程序嘅,但我們政府做事不能因為大家表達這個決心,我們就立即叫停撤科然後才對話。所以我很希望有關嘅朋友能夠與委員會甚至和我本人就大家嘅看法進行溝通,有一些團體提出一些中間嘅 方案,這個我們都很願意研究。」佢預期,自己會喺這一兩天陸續約見或接受邀約與團體見面,研究解決國民教育爭議嘅相關方案。 [43]
2012年9月8日傍晚,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嘅三年開展期,改由辦學團體及學校自行決定是否開辦國民教育科及開辦方式。 [44]梁振英強調國民教育科唔係現屆政府教育政策嘅主力。
2012年9月9日凌晨,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宣佈結束喺政府總部嘅集會,唔少人認為大聯盟結束集會嘅決定倉卒。喺梁振英作出假讓步嘅情況下,學民思潮指佔領政總行動雖結束,但仍會繼續抗爭,要求政府撤回國教科。 [45]
2012年9月10日,政府宣布抽起國民教育課程指引中「當代國情」嘅部分。教育局局長要求課程發展議會盡速討論及檢視課程指引中引起爭議嘅部分,包括社會上對「情感層面」評估方向嘅關注,課程規劃方向嘅意見,以及如果學校決定不獨立成科,是否可將內容加入中國歷史等科目互相配合等。 [7]。
2012年9月11日,學聯發起罷課行動。
2012年9月11日,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有啲人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表達嘅意見,係基於過時嘅教學指引。佢希望反對者能夠參考政府宜家嘅文件。梁振英強調,政府至今並無發過任何教材,喺坊間嘅所有教材都與政府無關。政府日後會有參考教材,並會經過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審議。 [46]
同日,梁振英向媒體表示:如果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那等於係政府禁止學校開設它可能想開設嘅科目,這個做法有違香港自由和多元社會嘅特質。宜家嘅情況係,國教科開展與否、何時開展、以及開展時所用教材與內容等問題,全部都由學校自己決定。佢呼籲社會應該對辦學團體嘅專業判斷有信心。 [47]
2012年9月20日,出版《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嘅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因不獲教育局續約而會關閉,須於本月30日前遷出青衣嘅所在地。香港《蘋果日報》形容此地為「洗腦基地」。其「姊妹機構」國民教育中心亦同被終止合約,但會再招標。兩中心過去八年共獲公帑撥款5,000萬元。 [48]
政治評論員王岸然指:
文化評論學者陳雲指:
香港人權監察以及少數族裔團體融樂會指:
中聯辦宣文部部長郝鐵川喺與香港主要電視媒體嘅記者茶敘時表示: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四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為:
(一)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嘅中國公民;
(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嘅中國公民;
(三)第(一)、(二)兩項所列居民在香港以外所生嘅中國籍子女;
(四)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持有效旅行證件進入香港、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七年以上並以香港為永久居住地嘅非中國籍嘅人;
(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第(四)項所列居民在香港所生嘅未滿二十一周歲嘅子女;
(六)第(一)至(五)項所列居民以外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只在香港有居留權嘅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第二十四條
有評論人士認為,由於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嘅評核準則,顯示此科著重民族主義情感灌輸[54],要求培育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嘅「自豪感」,加上政府面對反對仍然堅持開展[55],部分香港市民、家長、教師、文化人同泛民主派議員認為國民教育係一種政治洗腦工具[56]。
學民思潮黃之鋒認為國民教育浪費上課時間、浪費公帑[71]:「國民教育科有什麼內容,係通識科和常識科教不到?佢哋答唔倒我。」[72] 教育工作者梁亦華質疑國民教育科是否有獨立成科嘅必要,佢認為:
此外,關於質疑國民教育科是否有獨立成科嘅必要嘅觀點還有:
2012年5月13日,學民思潮組織「513 撤回國民教育課程大遊行」。 [80]
2012年7月29日,學民思潮、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及教協等團體發動「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29萬人大遊行」 ,以迫使香港政府撤回國民教育。主辦者稱 共有逾9萬人參與遊行,警方則估計高峰期有3.2萬人[81][82]。
2012年7月30日,教協以及學民思潮要求政府在9月3日前撤回國民教育,並積極組織罷課,與各相關人士(教師、家長、學生)商議及合作,尋求辦學團體等社會各方嘅支持。 [83]
2012年8月1日,本港多個辦學團體,包括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道教聯合會、香港佛教聯合會和仁濟醫院反對教協早前提倡嘅罷課或罷教行動;而全港十七區嘅家教會主席均以個人身份反對教協早前提倡嘅罷課或罷教行動[84]。
2012年8月30日,約50名學民思潮成員及學生,在政府總部集會並架起帳幕,展開為期3日嘅「佔領政府總部行動」,其中3名學民思潮成員會絕食,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85]
2012年9月1日,約4萬人(警方數據為高峰時8100人)迫滿政府總部參加反對國民教育科嘉年華及音樂會,樂隊Rubber Band、歌手黃家強及黃耀明等輪流上台表演,向國民教育科說不[86]。第一波絕食後,10名家長,退休教師宣佈接力絕食。
2012年9月3日,反對國民教育大聯盟正式宣佈無限期佔領政府總部[87]。
2012年9月6日,學聯發起於9月11日各大專院校罷課4小時,反對國民教育科。參與絕食嘅人數增多,其中唔少人年過60歲,當中包括電影人岑建勳與9名人士,組成「七零社運老兵團」[88]。
2012年9月7日晚,大批市民穿黑衣到政府總部集會,反對國民教育科。藝人森美、小儀及朱薰等上台演說,支持反國教人仕。大會稱有超過12萬人參加集會,而警方估計最高峰時有36,000多人。其中63歲退休教師韓連山絕食超過140小時[89]。
2012年9月8日,英國倫敦有數百人身穿黑衣到香港駐當地經濟貿易辦事處,高舉標語及叫口號,聲援香港學生,要求政府撤回「洗腦式」國民教育。 [90]
2012年9月9日,梁振英宣布取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嘅三年開展期,學民思潮宣佈,結束佔領政總行動,但仍會繼續抗爭,要求政府真正撤回國教科。 [91]。
2012年9月10日,有舊生到行政長官梁振英母校英皇書院抗議[7]。
2012年9月11日下午,學聯罷課,批評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委員會仍然存在,反映政府無改變政策,只係混淆市民。佢哋在中大百萬大道舉辦活動,部分參與罷課嘅學生,教師及學者到場發言[7]。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於2011年7月初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進行訪問,在受訪嘅522名中小學生家長中,近8成認為科目內容範疇太大,超過一半指子女會對增設此科目感到不滿,有72%家長認為此科係單純或包含政治任務。 [96]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係最主要代表家長反對國民教育科嘅團體。
對於家長發動七二九抗洗腦大遊行,有學者認為國民教育化解咗回歸以來家長及教師嘅對立狀態,並讓家長覺醒,在教育議題論述方面主動向公眾及官方表達訴求,將有利於香港未來嘅教育發展。 [99]
2012年6月至7月期間,教協多次接受香港及外國傳媒訪問,反對國民教育。 [102]
2012年7月7日,教聯會協辦嘅關於國民教育科老師信心調查結果公佈,調查顯示:在評估信心方面,26%嘅小學和35%嘅中學教師則表示沒有信心;48%嘅小學及51%嘅中學教師嘅信心則為一般,謹3%嘅小學及26%嘅中學教師有信心。在任教信心方面,有信心、一般、無信心嘅比例分別係43%/44% (前者為小學教師,後者為中學教師,下同),45%/44%,12%/12%[103]。
2012年8月9日,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嘅調查結果顯示,在是否同意將國民教育設為必修科方面,有70%嘅反對,18%同意,12%則無意見,同時亦有74%嘅教師贊成「在現有基礎上加強國民教育,但不加設必修科」;在加設必修科是否會對學校造成衝擊方面,85%教師擔心加設必修嘅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會造成對學校行政嘅負擔,87%擔心會造成對時間表編排嘅負擔;在是否擔心國民教育科會成為一種「洗腦教育」方面,有67%教師表示「擔心」或「非常擔心」;在國民教育嘅宗旨和原則方面,93% 嘅教師認為應培養學生嘅獨立思考,89%嘅教師認為應培養國民身份認同,88%嘅教師認為教師應擁有足夠自主;在培養國民身份認同宗旨方面,95%嘅教師認為應讓學生全面瞭解國家發展,94%嘅教師認為應培養學生嘅學習態度,77%嘅教師不同意應集中介紹國家嘅正面成就。 [104]
政府教育人員職工會於2012年9月12日發出新聞稿,對於政府以「辦學團體及學校自行以專業判斷決定」模式推行,職工會認為不能排除出現類似日本教育部將「侵華」表述為「進入」之類嘅荒謬演繹,認為「各自表述」仍需符合「普世價值」。 [105]
據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在2012年8月底進行嘅一項調查顯示,該關注組接觸到嘅354所小學(全港共約有500所小學)中,8所表明將在2012年9月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77所堅持未來三年不會開展,137所首年(即2012年)不推行,40所持觀望態度,未確定推行與否,另有92所不作回复或拒絕回复。 [109]
梁振英於2012年9月11日向媒體表示:有啲人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表達嘅意見,係基於過時嘅教學指引。佢希望大家發表意見時,能夠參考政府宜家嘅文件,而唔係過去嘅文件。梁振英強調,政府至今並無發過任何教材,在坊間嘅所有教材都與政府無關。如果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那等於係政府禁止學校開設它可能想開設嘅科目,這個做法有違香港自由和多元社會嘅特質。宜家嘅情況係,國教科開展與否、何時開展、以及開展時所用教材與內容等問題,全部都由學校自己決定。佢呼籲社會應該對辦學團體嘅專業判斷有信心。 [117]
天主教香港教區前主教陳日君樞機質疑本港推行國民教育將危害世界。佢又憂慮教區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後,辦學團體不能主導校政,擔心法團校董會與學校無視教區就國教科發出嘅指引。 [138]
森美、小儀、朱薰、林夕[139] 、容祖兒、張敬軒、杜汶澤、黃秋生、何韻詩、古巨基、陳慧琳、鄧紫棋、岑建勳、鄭欣宜、林憶蓮、李嘉欣、黃偉文[140]、周潤發、黃子華、黃貫中、黃耀明、吳鎮宇、張達明、彭浩翔、杜琪峰、田蕊妮[141]及歐錦棠
譚詠麟、陳芷菁(因為佢老公張錦榮係建制派律師嘅關係)[142]
近700名醫生(包括精神科)於2012年9月7日聯署公開信,認為把情感強行灌輸給心智尚未成熟嘅學童,實有扭曲兒童心理發展之虞,要求政府撤回國民教育科,及解散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143][144]。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於2012年9月11日發聲明,要求政府立即撤回國民教育科。 [145] [146]
2012年9月8日,香港豪華飲食集團執行董事陳嘉華,以個人名義,中午起在中環遮打花園絕食,支持國民教育,佢計劃絕食36小時,直至明日午夜12時。有市民向佢送上花籃及水,以示支持。陳嘉華說絕食係要表達支持政府及國民教育,佢看完課程指引後認為並無洗腦成份,希望反對人士,加入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理性溝通,不要一口反對。對於有網民聲言,會罷食豪華飲食旗下食肆,佢說感到擔心,但屬預料之內[147]。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AV media}}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nrecognized language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book}}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news}}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Missing or empty |url=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news}}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
{{cite news}}
: 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news}}
: Check |url=
value (help)CS1 maint: url-status (link)
{{cite web}}
: Check |url=
value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