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澳,正名杯澳,古名螺杯澳,係香港大嶼山南岸一個嘅有人住嘅地方,俟住嶼南道。由老圍、新村、羅屋同埋鹹田等幾條村夾埋。喺歷史文獻之中,叫做螺杯澳或螺盃澳。
貝澳泳灘而家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嘅泳灘,有更衣室、沖涼、露營同燒嘢食呢啲設施,泳季重會有救生員當值。
貝澳個地形好似個螺咁樣,所以佢亦叫做螺杯澳[1]。螺盃澳個名早喺明朝萬曆(1573年 - 1620年)嗰時,喺郭棐嘅《粵大記》已經有記載。
貝澳發現過新石器時代嘅嘢[2],即係可能喺幾千年前,已經有新石器時代嘅人喺貝澳住。喺清朝世祖順治十八年(1661年),大嶼山居民因為遷界令而要搬走,復界之後(1669年)先陸續返返嚟住。
貝澳主要分為四條村,包括姓張嘅老圍同鹹田,同埋姓何嘅新村同羅屋。每條村都有宗祠同埋社壇,而且有風水林。老圍而家仍然有一邊石砌矮圍牆,用嚟阻擋水浸嗰時嘅洪水。貝澳村民以前一係耕田,再唔係就捉漁。喺河口嗰邊,有座清朝仁宗嘉慶四年(1799年)起嘅天后宮,間廟面對西南方,背山面海,裏頭重有一個銅鐘。喺天后宮附近有洪聖廟嘅遺址[1]。
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三年[3],香港缺食水,香港政府起石壁水塘,開嶼南道、東涌道同大澳道,連貫各地。喺貝澳南部,連到分流嘅山水,全部截住,引去水塘。就係咁樣,搞到田地冇水灌溉。之後,耕田嘅村民唔耕,放晒啲水牛,另謀生計。而家村民大多數做渡假屋同士多生意。
貝澳位於大嶼山東南面,喺大嶼山嘅南岸。貝澳東面係芝麻灣,南面係貝澳灣(係一個海灣),西面係長沙,北部係南大嶼郊野公園[4]。貝澳係一個沙咀,幾條河由附近嘅山流入海,或者流入石壁水塘,其中一條河經過梅窩西南嘅山谷流入貝澳灣。海水同河水形成一個又鹹又淡嘅水嘅交界嘅地形同生態,海邊沖積成個螺形嘅海灘。
貝澳對外嘅海灣係貝澳灣。
貝澳海灘設有更衣室、廁所、淋浴、救生員,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海灘裏頭有士多,有賣游水用品、嘢食。因為海灘嘅水分別係嚟自海同埋河,貝澳海灘就喺鹹淡水交界。個海灘嘅水質,每年都會俾環境保護署評做良好(一級)或者 一般(二級),冬天就唔評級[5][6]。
喺2008年6月26號至6月30號,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喺貝澳海灘做過防鯊網維修工程[7],個灘閂過一排。
因為貝灘海灘面向西南偏南[8]。所以,喺貝澳可以清楚睇倒日落。
喺貝灣海灘入面設有一個公眾同埋免費嘅營地,全年開放畀人露營,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有 52 個露營位[9],每個營位用木欄間開,地面一般係沙。
貝灣海灘有個免費公眾嘅燒烤場地,畀市民燒嘢食。場地入面有幾十個爐,大部分嘅爐都喺露營位附近。
要露營要到管理處登記先,唔收錢,但係管理處唔提供露營或燒嘢食用具,自己帶嚟或者去鋪頭買。另外,康樂同文化事務署規定都唔可以帶狗入營地,不過,營地時不時都會有流浪狗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