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圖書館係香港嘅公共圖書館系統,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轄下包括1間總館中央圖書館、70間分館公共圖書館、12間流動圖書館同154間社區圖書館,其中32間圖書館附設有學生自修室,所收藏嘅資料包括書籍、視聽資料、報章、期刊、唯讀光碟數據庫、縮微資料同地圖等,藏量總計有1,248萬項[1]。
香港最早期嘅公共圖書館服務由1869年,喺當時啱啱起好嘅香港大會堂成立圖書館開始。當時嘅公共圖書館以英文藏書居多,中文嘅就佔少數。不過,圖書館嘅服務隨住1933年大會堂嘅拆卸而關門大吉。
喺香港日治時期,港日政府亦用過香港大學圖書館嘅部份館藏做基礎,加埋部份喺日本買嘅書,成立咗「香港市民圖書館」。日本投降之後,呢個圖書館解散,跟住有關藏書就歸香港大學圖書館所有。
全新設計嘅香港大會堂喺1962年落成,其中一座作公共圖書館用途嘅大樓,成為咗而家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嘅開端。當時嘅公共圖書館由市政局管理,1965年喺窩打老道設立第一間響九龍區嘅圖書館。1974年第一間響新界區嘅公共圖書館喺荃灣福來邨成立,1976年第一部流動圖書館投入服務;1983年響香港藝術中心成立咗藝術圖書館。1985年9月,九龍中央圖書館(已改叫九龍公共圖書館)落成啟用,係第一座以圖書館為用途嘅大樓。
1986年,區域市政局成立之後,香港出現咗兩個公共圖書館嘅系統,一個係由市政局管理嘅香港島及九龍區圖書館系統,另一個係由區域市政局管轄嘅新界區圖書館系統。兩個圖書館系統喺好長時間內,各不相干,好似兩個系統分別簽發借書証,檢索系統亦各自獨立。重有,喺公共圖書館實行跨館還書服務嗰陣,淨係接受同系統嘅圖書館。1993/94年度開始,電腦化計劃實行,將圖書檢索目錄系統改咗做電腦貯存,加設中英兼容系統,第一間電腦化運作嘅圖書館位於荔枝角,到第二年市政局轄下嘅31間圖書館同區域市政局轄下25間嘅圖書館全部完成電腦化程序。1995年7月1號開始,無論係市政局或者區域市政局圖書證嘅讀者,都可以喺兩局圖書館借閱資料,省卻重新辦證嘅麻煩,不過兩局依然有獨立運作嘅系統。2000年政府解散市政局同區域市政局,兩個市政局同民政事務局原來嘅古物古蹟、康樂同文化職能由新成立嘅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管,兩個市政局轄下嘅圖書館系統就係咁統一咗。
2001年,位於香港島灣仔區,同坐落喺維多利亞公園對面嘅香港中央圖書館落成,代替咗大會堂公共圖書館嘅「總館」角色。香港公共圖書館總辦事處亦搬咗去香港中央圖書館。
2020年1月,政府為咗防範武漢肺炎同避免市民聚集,所有圖書館喺2020年1月29號開始全面暫停開放。到同年3月3號,所有自助圖書站同還書箱恢復服務。直至同年3月11號,其中7間主要公共圖書館恢復有限服務,進入圖書館嘅人要先攞籌,並要戴口罩同接受量體溫,而職員每個鐘會清場一次,所有人都要離開。部分圖書館喺中午開門嗰陣出現排隊人龍。有市民批評排隊攞籌輪候嘅安排造成人群聚集,還書或續借亦要攞籌係嘥時間。亦對只准逗留一個鐘嘅安排感到不滿,寧願繼續閉館。所有圖書館喺同年3月23號開始再度全面暫停開放。5月6號其中7間主要公共圖書館恢復有限服務,同日所有自助圖書站同還書箱恢復服務。5月21號12間分區圖書館恢復有限度服務。6月15號19間分區圖書館恢復有限度服務。6月22號31間小型圖書館恢復有限度服務。6月29號,流動圖書館開。7月7號所有公共圖書館恢復服務時間。由於第三波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所有圖書館喺同年7月15號開始再度全面暫停開放。9月17號開始局部開放,提供有限度服務。9月29號,31間小型圖書館同流動圖書館重開並恢復服務時間。12月2號,31間小型圖書館同流動圖書館再度全面暫停開放,而其中38間公共圖書館再度實施特別開放時間,並暫停提供報刊閱覽同電腦服務。其中38間公共圖書館於同年12月10日號再度全面暫停開放,2021年2月19號,7間主要圖書館同31間分區圖書館恢復有限度服務,實施特別開放時間。4月3號,32間小型圖書館以特別開放時間恢復服務,所有重開圖書館重新提供報刊閱覽、參考圖書館及電腦服務。4月7號,七間主要圖書館恢復正常服務時間。
香港公共圖書館從創立到而家,一直以下列嘅宗旨服務市民:
香港公共圖書館喺組織之上可根據圖書館嘅規模同性質分做中央圖書館、主要圖書館、分區圖書館、小型圖書館同流動圖書館。
主要圖書館喺香港中央圖書館未成立之前叫做中央圖書館。根據規劃嘅建議,主要圖書館可以畀40萬個市民使用,平均面積約3,000至4,000平方米。
根據圖書館委員會嘅建議,而家新規劃建設嘅主要圖書館以6,200平方米為面積(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會係第一間去到呢個標準嘅主要圖書館)。
而家共有6間主要圖書館:
根據規劃嘅建議,分區圖書館可以畀20萬個市民使用,平均面積約2,000平方米。根據圖書館委員會嘅建議,而家新規劃建設嘅分區圖書館以2,900平方米為面積。
根據規劃嘅建議,喺一個人口稠密嘅地區附近冇任何分區圖書館,甚至未有喺短期內計劃設立,會考慮設立小型圖書館,呢啲圖書館平均面積約500平方米。
流動圖書館為人口密集但係附近冇圖書館嘅地區或者偏遠嘅地區提供服務。
圖書證同智能身份證內都唔會儲存所有關於外借記錄嘅資料,因為呢啲資料會儲存喺於圖書館嘅伺服器入面。香港公共圖書館嘅圖書證係屬於政府財產,所以一旦唔見咗嘅話,就要儘快去圖書館辦理報失手續。持有有效圖書證嘅讀者,可以去到全港任何一間公共圖書館借閱同續借圖書館資料。以下係而家香港公共圖書館有效嘅圖書證:
香港公共圖書館設有電話或者網上續借服務,讀者唔使親自去到圖書館續借資料,重有,圖書館亦設有網上預約圖書館資料嘅服務,每次預約會收取2.5元。
除咗香港中央圖書館之外,大會堂公共圖書館、九龍公共圖書館、沙田公共圖書館、荃灣公共圖書館、屯門公共圖書館同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都設有參考圖書館。館內重設有各學科嘅常用參考工具資料同標準嘅參考資料。重有,喺其中3個圖書館設立咗以下專門嘅參考區域:
數碼圖書館係香港中央圖書館廣泛使用電腦同科技應用嘅一個例子,圖書館入面設有一個共三層嘅自選影像同自選錄音資料系統—第一層利用高質素嘅影音資料伺服器,畀公眾可以快速及同步連接系統觀賞媒體資料;第二層利用伺服器同光碟點播機,提供較經濟嘅渠道,等公眾選擇使用率低嘅媒體資料;第三層包括一個由電腦控制嘅模擬影音開關、多部傳統影音播放機(好似影碟機/小影碟機/數碼影碟機/鐳射唱機同卡式錄音機),同埋一個由控制台組成嘅分配網絡,讓公眾享用自選影/音服務。香港中央圖書館嘅樓層入面,安裝咗大約90個專為影音媒介而設嘅異步傳輸形式工作站,畀公眾使用上述三個層次嘅自選影/音系統;重有,呢間圖書館入面嘅400幾個區域工作站亦提供咗類似嘅系統。
除咗恆常嘅自選影音作品外,數碼圖書館亦提供短片同數碼文件—呢啲資料無論係繪圖、手稿、縮微資料、剪輯、報告、海報、音樂會/教會場刊、報章/雜誌、學報、畫作、地圖、相定係同黑白文件影像有關嘅,都會先取得版權許可同轉化成數碼格式,先至存放喺多媒體數據庫。
同傳統圖書館服務相比,數碼圖書館有助擴大同加強圖書館服務,並發揮到以下嘅優勢:
重有,香港中央圖書館亦會同轄下嘅圖書館分館、香港電影資料館、衛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食物環境衞生署)、藝團圖書館、康文署轄下嘅博物館、香港文物探知館同歷史檔案處等連接—咁亦有利於遠程使用者查閱數碼化資料同自選影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