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
排灣語: | pucungetungan |
---|
阿美語、卡那卡那富語: | congtongfu |
---|
卑南語: | cungtungvu |
---|
泰雅語: | ki'an mrhuw |
---|
布農语: | takdangian cntung |
---|
魯凱語: | tangadrane ki cekele |
---|
鄒語: | 'oyona no tmuoteuna |
---|
賽夏語: | kawna'ayporongan |
---|
達悟(雅美)語: | peyveyvatvatkan no congtong |
---|
邵語: | mathuaw mara'in shanautuan a taun |
---|
噶瑪蘭語: | cungtunguan |
---|
太魯閣語: | qpahan bukung klwaan |
---|
撒奇萊雅語: | pacungtungan |
---|
賽德克語: | pusu pngalan kari |
---|
拉阿魯哇語: | taparana kapitanʉ taku'i'iarʉ |
---|
客家語: | zungˋ tungˋ fuˋ(四縣、南四縣) zungˊ tungˊ fuˊ(海陸) zung^ tung^ fu^(大埔、詔安) zungˋ tungˋ fuˋ(饒平) Chúng-thúng-fú(客語白話字) |
---|
閩南語: | Chóng-thóng-hú(白話字) Tsóng-thóng-hú(台羅) |
---|
馬祖話: | tsūng thōung hū Cūng-tūng-hū(平話字) |
---|
烏坵話: | Cô̤ng-tô̤ng-hû(興化平話字) |
---|
官話: | ㄗㄨㄥˇ ㄊㄨㄥˇ ㄈㄨˇ(注音符號) |
---|
|
---|
|
![](//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2/ROC_Office_of_the_President_Emblem.svg/250px-ROC_Office_of_the_President_Emblem.svg.png) 中華民國總統府府徽 |
|
所屬部門 | 直屬於總統 |
---|
員額 | 529人 |
---|
年度預算額 | 新臺幣19.97億圓(2019年度) |
---|
授權法源 | 總統府組織法 |
---|
|
秘書長 | 潘孟安 |
---|
特任副秘書長 | 何志偉 |
---|
簡任副秘書長 | 張惇涵 |
---|
任命者 | 總統 |
---|
|
內部單位 | 3局、3室、3處、1委員會 |
---|
附屬機關 | 中央研究院、國史館 |
---|
任務編組 | 3委員會 |
---|
|
成立日期 | 1948年5月20日,76年前(1948-05-20) |
---|
前身機關 | 國民政府 |
---|
|
![](//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7/Office_of_the_President%2C_Republic_of_China_%28Taiwan%29_logo.svg/300px-Office_of_the_President%2C_Republic_of_China_%28Taiwan%29_logo.svg.png) 中華民國總統府識別標誌[註 1] |
地址 | 100006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 |
---|
電話 | +886 2 2311-3731 |
---|
網站 | www.president.gov.tw |
---|
中華民國總統府是中華民國總統的幕僚機關,負責處理與總統、副總統有關的行政事務;成立於1948年5月20日,機關之直接前身為國民政府。由總統府秘書長領導。另轄管中央研究院及國史館。
1948年5月20日,中華民國行憲後首任總統蔣中正與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原為中華民國最高權力機關的國民政府於同日改制為總統府,成為總統的幕僚機構。依《總統府組織法》第9條第1項,總統府的首長並非總統,而是總統府秘書長。
總統府除了府內各單位(局、室、處)之外,並設置資政及國策顧問,由總統遴聘,對國家大計得向總統提供意見並備諮詢;在國防軍事方面則設置戰略顧問,由總統任命現役二級上將或一級上將出任,可以針對戰略及有關國防軍事事項向總統提供意見並備總統諮詢。中央研究院、國史館等2個具有特殊功能(學術研究、史籍編纂)的政府機構亦隸屬於總統府。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於南京成立,設置總統府於清代原兩江總督署址(今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4月遷北京。這是中華民國總統府的最早前身。
護法軍政府(1917-1925)及國民政府(1925-1948)時期
[编辑]
- 1949年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決議遷往臺北市,12月9日行政院會議決議:「總統府及行政院設址於介壽館(原臺灣總督府址)辦公」[2],至1957年行政院遷往舊省府大樓。
- 1954年7月16日,時任總統蔣中正依照《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授權以總統令公布《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組織綱要》將行政院設計委員會改為總統府直屬單位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任務編組,1991年6月30日裁撤)。
- 1990年10月7日,依《國家統一委員會設置要點》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任務編組,2006年2月28日終止運作)。
- 1996年修正《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參軍長調整為侍衛長、行政業務單位調整為3局3室3處(裁併第三~六局與統計室、增設公共事務室與政風處),組織法仍保有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此虛設機構。
- 2000年10月24日,成立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任務編組,2004年4月30日擴編為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2020年5月19日停止運作[3])。
- 2003年1月10日,仿效美國白宮實習生制度增設總統府青年工作團[4](2004年9月10日終止運作[5][6])。
- 2008年5月20日,時任總統馬英九決定增設總統府發言人,9月成立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任務編組,2012年5月不再運作)。
- 2010年9月1日,為了使總統順利行使職權,《總統府組織法》修正增設法規委員會。
- 2016年6月,依《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設置要點》成立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任務編組,已解散)、依《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設置要點》成立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任務編組,2018年1月1日解散)。11月25日,依《總統府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籌備委員會設置要點》成立的司法改革籌備委員會(任務編組,2017年10月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召開後籌備會停止運作)。
- 2016年12月,依《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設置要點》成立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任務編組,2024年5月解散)。
- 行政單位
- 秘書長、副秘書長
- 第一局:掌法律、命令、公文、任免、外電翻譯等簽辦事項,以及政情摘報。
- 第二局:保管中華民國國璽,管理公文收發等各類檔案、印製府內各類文物、規劃維護府內資電業務,以及負責授予榮典事項。
- 第三局:負責典禮、交際、出納、事務管理與交通管理事項。
- 機要室
- 侍衛室
- 公共事務室
- 人事處
- 主計處
- 政風處
- 法規委員會
- 任務編組
-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
- 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
-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7]
- 資政(目前共27人,上限30人,無給職)
- 國策顧問(目前共74人,上限90人,無給職)
- 戰略顧問(目前共5人,上限15人,領上將階,總統任命職)
- 總統政務任命職
- 文職
- 局長(3人,簡任第十四職等)
- 秘書、主任、副局長、參事、處長、副主任(簡任第十二至十四職等)
- 參議、專門委員、高級分析師(簡任第十職等至第十二職等)
- 科長、編審、分析師、專員、管理師、設計師、薦任科員(薦任第六職等至薦任第九職等及簡任第十職等)
- 委任科員、助理管理師、辦事員、書記(委任第一職等至第五職等)
- 軍職
總統府廳舍座落於臺灣臺北市博愛特區,位處凱達格蘭大道與重慶南路交叉口。該建物啟用於臺灣日治時期中葉的1919年,為臺灣總督府之辦公廳舍,亦為當時臺灣最高的建築物。
1945年(民國34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該建物被命名為「介壽館」。1949年(民國38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同年12月9日,行政院會議決議:「總統府及行政院設址於介壽館辦公」[8],總統府乃與行政院合署辦公,共同使用該建物,至1957年行政院搬遷至原臺灣省政府大樓後,才改由總統府單獨使用迄今。總統府廳舍本來的「介壽館」門首銜牌於2006年3月25日在陳水扁政府的要求下取下,更換為「總統府」銜牌。自1979年起每年開國紀念日(即元旦)民間團體都會在廣場前舉行升旗典禮,並有表演活動。
總統不居於總統府內,而是住在中華民國總統官邸。
總統府於1949年5月22日前,以南京市的國民政府舊址為辦公場所。
2017年,一名男子以竊自國軍歷史文物館之劍襲擊負責守衛總統府之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