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 | |||||
---|---|---|---|---|---|
![]() 出自《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南朝墓磚畫。 | |||||
時代 | 西晉 | ||||
字 | 子期 | ||||
籍貫 | 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 | ||||
| |||||
著作 | |||||
《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莊子隱解》 | |||||
向秀(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玄学家、作家,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好讀書,尤喜老莊之學,山濤曾經偶然間聽到向秀談論《莊子》,驚為天人,兩人遂結為忘年交,山濤更將向秀介紹給嵇康與阮籍。
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在山陽隐居。嵇康鍛鐵,向秀便幫他佐鼓排;吕安種菜,向秀助其灌園,游離於仕途之外。
關於向秀在嵇康死前的職業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據《晉書·向秀傳》中所記載之「上計吏」推測向秀當時是擔任地方小吏。另一說法是根據《太平御覽》引《向秀别傳》:“秀字子期,少为同郡山濤所知。又與譙國嵇康、東平呂安友善。其趨舍進止,無不必同。造事營生,業亦不異。”認為向秀當時並未擔任官職。
景元四年(264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後,向秀選擇妥協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受文王司馬昭召見,嘲諷:「聞君有箕山之志隱居的志向,何以在此?」,子期回答:「巢父、許由狷介之士潔身自好、孤傲不群,不足多慕。」文王大為讚賞。
向秀在朝只做官不做事,消極無為。泰始八年(272年),向秀去世。
主張本體論玄學,萬物自生、自化的崇有論哲學觀,驗證萬物「不生不化」同於「生化為本」之過程,探討「無待逍遙」及「與變升降」的立身處世哲理。《世說新語·言語》注引《向秀別傳》記載:「(秀)弱冠著《儒道論》,棄而不錄,好事者或存之。」向秀將自然與名教合而為一,化解儒、道兩家的分歧。
曾為《莊子》作注,初稿完成後嵇康、呂安兩人大為讚賞,《世說新語·向郭二莊》中認為魏晉時期以向秀所注之莊子最上,贊其為「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向秀“逍遙”新義,使一代士人獲得了空前的解放感,從而振起玄風,但秋水、至樂領篇未注完向秀便辭世,郭象將其所注竊為己注而發表。
著《周易注》,傳稱「大義可觀」,現已亡軼。
一、《思舊賦》以懷念亡友嵇康與呂安,分為「序言」與「正文」兩部分,序文回憶亡友彈琴之模樣以及其臨死之時所彈《廣陵散》,歌頌亡友之風度;正文虛實相間,描寫自身所處之艱難處境,借景抒情,後人評論道「向秀作思舊賦,家國萬端,生機變亂,不可勝說。然而鬱結者,欲說還休,休又難止。」
思舊賦:「余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余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悽然。鄰人有吹笛者,發音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
將命適於遠京兮,遂鏇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蹟兮,歷窮巷之空廬。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託運遇於領會兮,寄余命於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二、《難嵇叔夜養生論》
反對嵇康《養生論》中「清虛靜泰,少思寡慾」之生活主張,闡述口思五味、目思五色乃自然之理,但必須以禮節之,強調「自然與名教合而為一」之思想,化解儒、道兩家之分歧。
南朝 宋顏延之詩:「向秀甘淡薄,深心托毫素。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交呂既鴻軒,攀嵇亦鳳舉。流連河裡游,惻愴山陽賦。」
戴逵評向秀注《莊子》:「秀為此義,讀之 者無不超然,若已出塵埃而窺絕冥,始了視聽之表,有神德玄 哲,能遺天下,外萬物。雖復使動競之人顧觀所徇,皆悵然自有振拔之情矣。」
東晉謝靈運《辨宗論》評説:「昔向子期以儒道為一。」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