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坚志

夷堅志》是宋朝著名笔记志怪小說集,南宋洪邁撰,原書420卷,今存不及半。

内容

[编辑]

《夷坚志》始刊於紹興末年(1162年),停筆於嘉泰二年壬戊(1202年),書名取《列子·湯問》“夷堅聞而志之”(古代賢者夷堅聽聞奇異之事而記錄下來)之意,記述了宋代城市生活、人文掌故、奇聞趣事,內容涉及三教九流、宗教信仰、諸子百家,搜羅廣泛,卷帙浩瀚,有不少話本戲曲都取材於《夷堅志》故事,如〈馮玉梅團圓〉取材於〈徐信妻〉,僅凌濛初即取材三十餘篇,佔《二拍》篇幅一半。

《夷坚志》原書凡420卷,[1]分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又分十集,《乙志序》中说:“《夷坚初志》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板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盖家有其书。”但随编随印,加之卷帙浩繁,全帙的刻本极少。後世多以涵芬樓版二百零六卷為通行本,分初志、支志及三志,外加補遺。

評價

[编辑]

後人對《夷坚志》褒貶不一。沈屺瞻說:“第觀其書,滉漾恣縱,瑰奇絕特,可喜可愕,可信可證,有足擴耳目聞見之所不及而供學士文人之搜尋摭拾者,又寧可與稗官野乘同日語哉。”陸心源說:“雖其所載頗予傳記相似,飾說剽竊,借與談助,‘支甲序’已自言之。至于文思雋永,層出不窮,實非後人所及。自甲志至四甲,凡三十一序,各出新意,不相複重,趙與時《賓退錄》節錄其文,堆挹甚至,信乎文人之能事,小說之淵海也。”[2]魯迅說:“偏重事狀,少所鋪敘”,[3]不脫六朝志怪“粗陳梗概”的傳統。[4]甚至是漫抄舊書,一昧貪多,有人取《太平广记》中之事“改鼠首尾,别以名字以投之,至有数卷者”,洪迈也都收入。陈栎勤《有堂随录》则谓洪氏"欲修国史,借此练习其笔”。周密批評他“貪多務得,不免妄誕。”[5]

流傳

[编辑]

《夷堅志》於宋代已有散佚,元代亡佚近半。[6]宋史·艺文志》只录甲乙丙六十卷,丁戊己庚八十卷。元人沈天佑曾刻印《夷坚初志》甲乙丙丁四志共八十卷,仅占全书的五分之一,[7]另外叶祖荣选编的《分类夷坚志》今存五十一卷。可见《夷坚志》散佚之严重。现存传本以上海涵芬樓編印张元济校勘的《新校輯補夷堅志》二百零六卷最全,但初志、支志、三志加补遗僅約为原书之半。[8]後來《永乐大典》等书中又辑出佚文二十六则。《夷堅志》大量的記載中醫藥文化的內容,幾乎包含了中醫藥文化的各個層面。元好問著有《續夷堅志》。元代有無名氏的《湖海新聞夷堅續志》。

注释

[编辑]
  1. ^ 胡應麟《读夷坚志》记:“洪景卢《夷坚志》,四百二十卷,卷以甲乙丙丁为次。……癸未入都,忽王参戎思延语及,云余某岁憩一民家,睹敝簏中是书钞本存焉,前后漶灭,亟取补缀装潢之,今尚完帙也。余剧喜趣假录之。”
  2. ^ 《夷堅志》重刻本序文
  3. ^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一篇宋之志怪及傳奇文》
  4. ^ 赖婉琴,〈徵求異說虛益新事——試從《夷堅志》論筆記小說的特點及成因概要〉
  5. ^ 《癸辛雜識序》
  6.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提要》:“胡应麟《笔丛》谓所藏之本有百卷,核其卷目次第,乃支甲至三甲,共十一帙,此殆胡氏之本又佚其半也”。
  7. ^ 沈天佑的《序》言:“今蜀、浙之板不存,独幸闽板犹存于建学。然点检诸卷,遗缺甚多。本路张府判绍先提调学事,勉予访寻旧本补之,奈闽板久缺,诚难再得其全。幸友人周宏翁,于文房中尚存此书,是乃洪公所刊于古杭之本也,然其本虽分甲乙至壬癸为十志,似与今来闽本详略不同,而所载之事,亦大同小异。愚因摭浙本之所有,以补闽本之所无。”清人严元照曾指出沈天佑修补时有妄改《支志》原文:“书内尚有夺页,其所补有以宋版补者,有元人所刊补者。凡宋版所补,皆其原文;元人所补,多取支志、三志之文窜入之,如甲志所载元绍兴以后事,而所补乃及于庆元,此其证也。”
  8. ^ 涵芬楼汇刻本《夷坚志校例》云:“甲乙丙丁四志据严元照影宋手写本,支志甲乙丙丁戊庚癸、三志己辛壬均据黄丕烈校定旧写本,所补廿五卷则以叶祖荣分类本为之主而辅以明钞本,至再补一卷则杂取诸书,均于条下注明从出。”

參考文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