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娜

张俐娜(1940年8月14日—2020年10月17日),女,福建光泽人,中國化學家,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因高分子溶解方面的卓越贡献,于2011年获得化学奖项安塞姆·佩恩奖英语Anselme Payen Award,是中国大陆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1]

生平

[编辑]

1940年,张俐娜出生于福建光泽。父亲原名张国熊(后改名张杰),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国焘是嫡亲的堂兄弟。张杰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期间与谷霁光结为好友。谷霁光后来将胞妹嫁给了张杰,而张俐娜便是他们的长女[1]。张俐娜幼时随父母搬到江西南昌居住,父亲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担任馆长,母亲则在小学教书。她在1955年考入南昌第一高级中学,1958年考入武汉大学化学系,期间与高两届的同系师兄杜予民相识,后来成为终身伴侣(1965年结婚)[2]

1963年毕业后,在那年代,由于家庭出身原因,她被分配到了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勞動,从事刹车皮碗的研发工作。1973年,她申请回到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1985年赴大阪大学担任一年客座研究员。1988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6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第八、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湖北省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

2018年3月,她与丈夫杜予民赴美国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马里兰大学访问和讲学,并出席第255届美国化学会年会[4]

2020年10月17日在武汉逝世[5]

荣誉

[编辑]

因在高分子溶解方面的卓越贡献,她于2011年获得化学奖项安塞姆·佩恩奖,是中国大陆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1]她发明了在特殊调配的水性溶液中,于低温环境中溶解难容于水的高分子材料。通过该方法,可以将一些生物废料如渣等转变成类似丝绸的物品,或者制成杯子等。且这类材料在埋入地下之后,在有以及适当温度的环境下,可于数月内被细菌降解[6]

2013年,她与团队完成的“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构建及其构效关系”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她被学生评选为“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韩玮; 范冰莹. 专访世界化学奖得主张俐娜:“听老师的话,当科学家”. 时代周报. 2012-04-12 [2021-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中文). 
  2. ^ 爱与责任:探索未知的最大支撑. 中国妇女报. 2019-10-01. [失效連結]
  3. ^ 著名化学家张俐娜院士逝世.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2020-10-18 [202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4. ^ 张俐娜院士赴美访问讲学 “绿色”化学研究深受欢迎. 武汉大学新闻网. 2018-04-09 [202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5. ^ 张俐娜院士逝世. 光明日报. [2020-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6. ^ 让豆渣变丝巾 武大女教授获得美国化学顶级大奖. 新华网. [2011-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7). 
  7. ^ 夏静; 张锐. 科研唯利天下 育才哪为声名. 光明日报. 2020-10-22: 8 [202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