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允正

羅允正
作曲家
本名羅允正
别名羅開
民族客家人
籍贯廣東東莞
出生1920年
逝世1945年4月2日(1945歲—04—02)(24—25歲)
语言漢語越南語法語
代表作品《青年與春天》

羅允正越南语La Doãn Chánh羅允正,1920年—1945年4月2日),筆名羅開越南语La Hối),越南客家人,作曲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爲參加反抗日軍的活動而被日本人處決。有代表作《青年與春天》(Xuân và tuổi trẻ)。

名字

[编辑]

羅本名羅允正,幼時家人稱呼他爲“阿開”,後來便以羅開爲筆名進行創作,越南人將“開”字音譯爲“Hối[註 1],稱呼他爲“La Hối”。[1]也有來源將他的筆名從越南語回譯到中文時候根據漢越音翻譯爲“羅匯”。[2]

生平

[编辑]

羅允正1920年出生,出身於會安的羅氏家族。羅氏家族是來自廣東東莞的客家人,於18世紀後期移民到會安居住。[1]

羅從小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3][4]1936年至1938年間,羅前往西貢學習,同時他也得以向教授和音樂家們學習西方古典音樂。[4]之後,他回到了會安,在會安期間,羅允正不僅進行音樂創作和參與愛國活動,還爲廣南和峴港的音樂潮流鋪平了道路——後來的名家,如:黃秀美、楊明寧、羅春、黎仲阮越南语Lê Trọng Nguyễn[5]蘭臺越南语Lan Đài阮有切越南语Nguyễn Hữu Thiết等人,都曾受到過羅允正的影響或直接受教於他。[6]

羅允正擅長多種樂器,如手風琴吉他曼陀林等。1939年,羅與朋友們成立了會安愛樂協會(越南語Hội Hiếu Nhạc Faifo,法語:La Société Philharmonique de Faifo[7])並擔任協會會長。[3]根據音樂家潘黃鳥越南语Phan Huỳnh Điểu的說法,當時峴港(位於會安以北30公里)的音樂運動,包括玉齋、武雄和潘黃鳥等年輕作家也受到了會安愛樂協會創作和演出的影響。[6]

在日本入侵中國和越南等國後,羅允正加入了反法西斯組織,並積極參與宣傳和破壞活動。[4]1944年,被日本憲兵隊通緝的羅允正前往老撾避難,後來爲了執行任務又回到會安,後被日本人逮捕。[4]1945年4月2日[註 2],日軍將羅允正等十人押送到峴港處決,[8]埋葬於福祥山腳下,後被移葬至會安的反日本法西斯公墓中。[3]

作品

[编辑]

羅允正與同爲會安客家人的葉傳華合作過一些作品,如1938年創作的《旅越會安華僑青年團團歌》和由羅允正作曲,葉傳華作詞的《青年與春天》。[1]《青年與春天》原名《青年與青春》,在羅允正創作時,葉傳華正在中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葉回到越南後,在1961年爲該曲填上中文歌詞,並將歌名改爲《青年與春天》。[9]1946年越南詩人世旅越南语Thế Lữ在會安被這首曲子和羅允正的事蹟打動,在羅的家人的允許下爲這首曲子創作了越南文歌詞。[4]

除了《青年與春天》外,羅允正還創作過很多作品,但是只保存下了大約20部。他的大量作品被日本憲兵隊所沒收,還有一部分作品由羅的戀人,一位鋼琴老師保管。羅與她的戀情十分低調,以至於羅的家人也不知道這位老師的姓名。羅允正犧牲後,他的家人十分傷心,忘記了羅的戀人的存在,她的後來去向也成了一個謎。[4]

紀念

[编辑]

羅允正的侄兒羅嘉勝在他去世後與葉傳華合寫了一首歌曲《夢允正》以紀念他。[1]

現在會安有一條道路[註 3]以羅開命名,體現了對羅允正在越南音樂界中做出的巨大貢獻的認可。[10]

註釋

[编辑]
  1. ^ “開”粵語(以廣州話爲例)讀作hoi1(粵拼),與越南語“Hối”發音相近。
  2. ^ 一說5月某日
  3. ^ 越南語:Đường La Hối

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吳靜宜 2010,第106頁.
  2. ^ 牖民 2020.
  3. ^ 3.0 3.1 3.2 Nguyễn Hữu Hồng Minh 2017.
  4. ^ 4.0 4.1 4.2 4.3 4.4 4.5 Hà Đình Nguyên 2006.
  5. ^ Nguyễn Hữu Hồng Minh 2019.
  6. ^ 6.0 6.1 Trương Điện Thắng 2015.
  7. ^ Phương-Duy. SINH HOẠT ÂM NHẠC TẠI THÀNH PHỐ CỔ HỘI-AN TRONG THẾ KỶ XX. saigonocean.com.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5) (越南语). 
  8. ^ 向大有 2015,第24頁.
  9. ^ 吳靜宜 2010,第106-107頁.
  10. ^ Nguyễn Hữu Hồng Sơn 2018.

來源

[编辑]

外部鏈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