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土白蟻![]()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蜚蠊目 Blattodea |
科: | 白蟻科 Termitidae |
属: | 土白蟻屬 Odontotermes |
种: | 臺灣土白蟻 O. formosanus
|
二名法 | |
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 1909)
| |
異名 | |
|
臺灣土白蟻(Odontotermes formosanus),又名台湾土白蚁,屬於養菌白蟻,在地下築巢,未有建構蟻丘之紀錄。臺灣土白蟻會利用咬碎的木材或植物組織建造菌圃,並培育共生真菌 (Termitomyces),該真菌於地表長出的子實體俗稱雞肉絲菇。
本種為台灣全島中、低海拔(< 1,200 m)區域最常見的白蟻[1]。頭部、胸部與腹部背面皆呈深褐色,單片翅呈淡褐色,四片翅交疊呈黑褐色[1]。台灣土白蟻的有翅生殖型婚飛季節主要在四月至七月之間,其中六月為高峰[2]。
兵蟻與家白蟻屬兵蟻形態相近,頭呈黃色,水滴狀,頭部額腺開口小,難以發現。工蟻頭呈淡黃色, 胸部與腹部則呈乳白色。台灣土白蟻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有害白蟻,但僅佔都市地區危害案件的6%,且大多是由戶外入侵的偶發案件,僅危害與土壤相接觸的木材[3]。
階級間體長不同,有翅生殖階級(雄蟻及雌蟻)10.00-12.86mm; 兵蟻3.75-6.50mm; 工蟻2.63-4.50mm; 體色:乳白透明狀。生殖階級頭部有密毛,頭成橢圓形,單眼、複眼各一對,觸角19節,觸角成念珠狀,翅膀顏色較深,前胸背板為半月型,上頭有T自黃斑。兵蟻頭黃褐色,橢圓形,大顎內側有一顆牙,觸角16節[來源請求]
本種的別名包含台灣白蟻,姬白蟻及黑翅土白蟻。
此物種目前廣泛分布於臺灣全島、日本八重山列嶼的西表島及石垣島、中國南方各省、泰國及緬甸。
黑翅土白蚁本身對植物的分解的能力是有限的,多半需仰賴雞肉絲菇所分泌的酵素才可以進行良好的分解作用。在工蟻的肚子中可發現雞肉絲菇的無性孢子,可以作為佐證。而白蟻會藉由農耕雞肉絲菇來抑制其他真菌的生長,幫助雞肉絲菇取得優勢。白蟻如果長時間缺乏雞肉絲菇提供的「含氮量較多的養分」,整巢的白蟻會漸漸因營養不良而死亡。然而雞肉絲菇若是缺乏白蟻的照料,也會因為本身競爭不過其它真菌而死亡。[來源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