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筒胸竹節蟲![]()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竹節蟲目 Phasmatodea |
科: | 竹節蟲科 Phasmatidae |
亚科: | 平頭竹節蟲亞科 Platycraninae |
族: | Stephanacridini Stephanacridini |
属: | 筒胸竹節蟲屬 Phasmotaenia |
种: | 蘭嶼筒胸竹節蟲 P. lanyuhensis
|
二名法 | |
Phasmotaenia lanyuhensis | |
蘭嶼筒胸竹節蟲僅分布於台灣的離島蘭嶼 |
蘭嶼筒胸竹節蟲(學名:Phasmotaenia lanyuhensis)又稱蘭嶼筒胸竹節蟲,是筒胸竹節蟲屬的一種竹節蟲,為臺灣特有種昆蟲[2][3][4],僅分布於蘭嶼(臺東縣蘭嶼鄉),其種小名即得名自模式產地蘭嶼[1]。本種在蘭嶼島上的樹林地帶相當常見[1],為臺灣最大的竹節蟲[5],正模標本為一雌蟲,藏於國立臺灣大學;副模標本為3隻雌蟲與3隻雄蟲,分別藏於臺灣大學與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1]。其他筒胸竹節蟲屬物種分布於較南方的菲律賓、密克羅尼西亞、索羅門群島、新幾內亞與斐濟等地,本種為分布範圍最北的成員[4]。
蘭嶼筒胸竹節蟲的外形與筒胸竹節蟲屬的模式種Phasmotaenia sanchezi(分布於菲律賓)相似,但與後者相比其肢體較強壯、中胸較短、頭部較大且觸角較短,且雌蟲的中胸隆起較明顯、後翅較短、下生殖板也較小,另外其卵較後者的大[4]。
本種於2001年被發表描述,發表的標本包括4隻雌蟲與3隻雄蟲,均採自蘭嶼紅頭村的茄苳樹上,雌蟲體長15.8-16.2公分,雄蟲體長11.4-11.7公分;體表光滑,體色深棕色、棕色至綠色皆有;前翅很小或缺乏,呈淺棕色,後翅也較小,雌蟲的呈黑色(臀側邊緣略呈鐵鏽色),雄蟲的則呈鐵鏽色;腹部胸部稍窄;觸角為棕色,分為23節[1]。
蘭嶼筒胸竹節蟲在蘭嶼島上以茄苳為食草,人工飼養時也接受台灣山香圓為食草;白天時倒掛在樹叢下方,約於日出前一小時在食草上爬行覓食,一般不會出現在離地高於10公尺處,無飛行能力[5],少數情況下也可在海邊等樹林以外的地方發現[1]。本種近年來族群數量可能因採集而大幅下降,應已瀕臨絕種,惟相關研究尚缺,未被列入保育類動物[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