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月3日) |
中央尖山 溪頭群匹亞南泰雅語:B'bu Sgaga 志佳陽群泰雅語:Busiga 德路固語:bqsuy Slaga、Dgiyaq ququy | |
---|---|
别名 | 寶島第一尖 |
语源 | 志佳陽群泰雅語:Busiga為泰雅語busi(帽子)hagay(岩屑)的簡稱 中央尖山為聳立於中央山脈中的尖山之意 |
最高点 | |
海拔 | 3,698米(12,133英尺)[1] |
地形突起度 | 644米(2,113英尺) 主鞍部:巴巴山南峰與中央尖山東峰最低鞍3054公尺[1] |
母峰 | 南湖大山 |
列表 | 台灣百岳、三尖、台灣百名山 |
坐标 | 24°18′36.8″N 121°24′58.6″E / 24.310222°N 121.416278°E [1] |
地理 | |
位置 | 臺灣臺中市和平區與花蓮縣秀林鄉 |
所属山脉 | 中央山脈 |
地质 | |
岩石年代 | 中新世[2] |
攀山 | |
首次登頂 | 原住民以外有記錄者:1928年8月9日臺北一中(今建國中學)登山部,教官新沼佐助、瀨古喜三郎與學生、台北高校生原氏等一行19名與鹿野忠雄,藉著太魯閣族嚮導的強力支援,自太魯閣方面溯小瓦黑爾溪由今死亡稜線登頂來回 |
中央尖山(溪頭群匹亞南泰雅語:B'bu Sgaga[3]、志佳陽群泰雅語:Busiga;德路固語:bqsuy Slaga[4]:488-489、Dgiyaq ququy[5]),是臺灣中央山脈北段一座高山,海拔3,698公尺[1],為中央山脈第四高峰,在著名的百岳中排名第10,山頂設有三等三角點第6015號,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平等里與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之間,太魯閣國家公園園區內。中央尖山位於中央山脈主脊高山區的最北段南湖山群、南湖大山南邊主脊稜上,這兩座大山構成中央山脈北段兩個犄角,登山界習並稱為南湖中央尖。百岳中的中央尖山與大霸尖山、達芬尖山合稱「三尖」,中央尖山高度為三尖之首。
中央山脈主脊由南湖大山往南,在中央尖山東峰直角轉為呈現東西走向,向西約兩公里後,又在中央尖山西峰直角轉為向南走向,然而中央尖山東西走向的稜線岩層卻是南北縱向,南壁小瓦黑爾溪源頭是險惡的崩崖,北壁中央尖溪源頭也是寸草不生的峭壁,尖銳錐形似刀刃般的尖峰,有如中央山脈上的金字塔,故有「寶島第一尖」之稱。
由於刀刃般高聳的尖頂與錐狀的山峰,顯露出中央尖山的「尖」與「險」,成為周邊族群分布的邊界。主脊南側小瓦黑爾溪源頭為翻越奇萊北峰東遷、進入立霧溪流域的太魯閣族勢力範圍,有內太魯閣聚落原居於此,稱中央尖山為bqsuy Slaga。[註 1]中央尖山東峰往東南方接三池山的支稜北側陶賽溪流域,與南湖大山往陶賽峰東南支稜的南側大濁水南溪源頭,為東遷的陶賽群賽德克族勢力範圍。南湖大山東南支稜的北側為南澳群泰雅族。中央尖山以及西伸往新鞋山支稜以北為蘭陽溪上游(泰雅語:llyung Mnibu)溪頭群泰雅族的傳統獵場,匹亞南(泰雅語:Pyanan,現漢名為1959年蔣經國50大壽來此所改稱南山村)族人沿耶克糾溪上溯翻越蘭陽溪、大甲溪分水嶺木杆鞍部,前來南湖溪、中央尖溪溪谷,搭建一連串的香菇寮,稱中央尖山為b'bu Sgaga。西方大甲溪上游(泰雅語:llyung Tmali)、新鞋山支稜以南的志佳陽群(泰雅語:Sqoyaw,今台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及周邊部落群)泰雅族人認定中央尖山是一座靈山,神聖不可侵犯,至今仍尊為聖山,相信守護他們並保佑作物豐收的祖靈就住在聖山中央尖山,稱為Busiga,為泰雅語busi(帽子)hagay(岩屑)的簡稱,尊崇中央尖山、雪山(b'bu Hagay)、南湖大山(b'bu Biyun)依長幼之序為聖山三兄弟。[4]:488-490[6]:上冊222-231
日治時台灣總督府進行五年理蕃政策,發動太魯閣戰爭之前的1913年,野呂寧為進行戰爭準備的太魯閣方面地形測量,攀登南湖大山,觀測到其正南方直立尖聳的無名峰,而賦予中央尖山的新名稱,為聳立於中央山脈中的尖山之意。[4]:488
中央尖山通往中央尖山西峰之間,為呈現東西走向、路跡風化嚴重的中央山脈主稜脈、難以通過的斷脊,岳界有「死亡稜線」一稱,為中央山脈主脊縱走的一大難關。 原住民以外有記錄的中央尖山首登即在1928年8月9日登頂,由台北一中(今建國中學)登山部,教官新沼佐助、瀨古喜三郎與學生,包括倉田、三澤、本間、藤崎、橋口等諸氏,加上台北高校生原氏等一行19人與鹿野忠雄,藉著太魯閣族嚮導的強力支援,自太魯閣方面溯小瓦黑爾溪由死亡稜線來回,前後以14天達成。[4][7]
中央尖山、中央尖山西峰之間,風化嚴重極為危險的「死亡稜線」,過去有兩次發生死亡山難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