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失哈 (女真文 : ;i ʃï xa [ 1] [ 2] ;?—?),漢名 易信 ,明朝 初期宦官 、探險家,活躍於中國東北 地區。亦失哈曾多次奉命前往松花江 和黑龍江 流域,[ 3] 並在黑龍江入海口地區建立了兩座佛教寺廟——永寧寺 (初建、重建)。[ 4]
亦失哈本是海西女真 人,[ 3] [ 5] 約在14世紀末期被明軍俘虜,閹割並送入燕京 當宦官。[ 3] 根據現代學者的推測,亦失哈可能是通過招撫女真而得到明成祖 的重用。[ 6] 《明实录》英宗正统十四年十二月壬子有简要记载称:亦失哈,汉名易信,海西女真人,初任职宫廷为内官,后升为都知监太监。在明英宗 在位期間,他曾是王振 和曹吉祥 的爪牙。在清朝年間編纂的《明史 ·宦者傳》中,列舉王振的黨羽有跛儿干 、亦失哈、喜宁 、韦力转 、牛玉 等人。[ 7] [ 8]
明朝永樂年間大型探險活動路線的示意圖。藍色線條 表示亦失哈船隊的路線,黑色線條 表示鄭和 船隊的路線,綠色線條 表示陳誠 的路線
亦失哈曾在明成祖在位期間對黑龍江流域進行探險。這個地方也是1260年至1320年元朝征東元帥府 的所在地。其首府位於今日俄羅斯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烏利奇斯基區 的特林 附近。[ 4] 與此同時,明成祖還派遣鄭和 下西洋 ,陳誠 出使帖木兒帝國 的首都赫拉特 。[ 9]
1409年,明成祖在海西女真 和建州女真 居住的中國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 。不久派遣亦失哈率舰队前往黑龍江下游地區探险,要求當地的野人女真 歸附明朝(是羁縻 ),以便明朝在遠征 韃靼 之時沒有後顧之憂。[ 10] [ 3]
經過兩年的準備之後,亦失哈於1411年率領1000人分乘25隻船,[ 3] 從今日的吉林市 [ 3] 出發,沿著松花江 而下進入黑龍江 。起初野人女真 部落的居民們與明军舰队有些對立情緒,但亦失哈用大量豐厚禮物收買了部落首領,在該地區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 。[ 11] [ 3] 這次亦失哈的探险舰队經過了松花江 、烏蘇里江 、烏爾米河 、牡丹江 和嫩江 。[ 5] 野人女真派遣由178人組成的進貢使團,跟隨亦失哈回到北京。[ 12] [ 13] [ 3]
1413年至1414年期間,亦失哈第二次前往黑龍江下游探險,並在特林逗留了將近一年。[ 14] [ 6] 他在特林海岬上建了一座名叫永寧寺 的佛教寺院以供奉觀世音菩薩 ,並用漢文 、蒙古文 和女真文 豎立石碑以記其事。[ 15] [ 3] 這塊被稱作《永寧寺碑 》。亦失哈在1413年也曾前往黑龍江入海口處,海外 的庫頁島 的北半部(是尼夫赫人 和鄂罗克人 的居住地)沿海一帶,冊封當地酋長為明朝官員、是羁縻卫所 。[ 5]
在之後的永樂 年間奴兒干的野人女真 部落與明朝的朝貢貿易更加頻繁,亦失哈又三次前往奴兒干。[ 3]
明成祖之後,繼任的明仁宗 、明宣宗 延續了其對中國東北地區野人女真的招抚怀柔政策。1425年,遼陽都指揮劉清 奉命建造船隻,次年亦失哈再次率舰队前往奴兒干。[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3]
1432年,亦失哈最後一次出使奴兒干,他宣佈退休,並任命其子為繼任者。這次航行的目的是任命明朝在當地的長官並給當地酋長帶去了豐厚禮物。[ 23] [ 3] [ 24] 這次亦失哈率护卫兵2000人,乘坐50艘大船巡游奴兒干地区。[ 6]
亦失哈發現在1413年建立的永寧寺 已經被毀,遂重建了該寺。[ 25] 根據現代考古研究,亦失哈第二次建的永寧寺並非位於其第一次建的地方,而是位於元代 的永寧寺原址上。考古發掘顯示,1413年的永寧寺位於特林海岬頂部以西90米處,而1432年的永寧寺則位於海岬的頂部。[ 4] 亦失哈在重建的永寧寺旁也豎立了石碑。這塊被稱為《重建永寧寺碑 》。
根據現代歷史學家的考證,亦失哈巡游黑龍江流域下游總時間長達九年。[ 26] [ 27] [ 5]
1430年代,明宣宗 決定停止向中國東北地區派遣船隊,亦失哈探访招抚女真各部落及其他部族的事业宣告結束。[ 28] [ 29] 奴儿干都司于宣德 九年(1434年)正式废弃,共持续25年。[ 30] 1435年,亦失哈被調去鎮守遼東 達15年之久。[ 3]
1449年,蒙古太师也先 率瓦剌 軍隊兵分四路,主动进攻明朝,到達廣寧 。脱脱不花 从兀良哈三卫 出兵进军辽东,明军丧师丧地。亦失哈[ 31] [ 32] 作战不利,禁止官軍出擊,遭山东巡按御史劉孜 彈劾,指责其义男、身为百戶 的施帶兒 投靠瓦剌 ,并认為脫脫不花 通於亦失哈。1450年,明軍主力在土木堡 全軍覆沒,百戶施帶兒逃回明朝。巡按御史劉孜 彈劾施帶兒和亦失哈,但景泰帝 只將施帶兒處死,卻并未株连亦失哈,而只是将其召回京师。[ 33] 此後亦失哈就在史料中失去了記載。[ 3] [ 8]
由於清朝 統治者是滿族 人的原因,为了避免涉及努爾哈赤 曾經為明朝官員的身份、以及为了隱藏滿人(之前的建州女真 人)曾為明朝臣屬的關係,成書於清朝期間的《明史 》並沒有為明朝的女真人 立傳,而是有意淡化、隐匿这段历史。
《永寧寺碑 》的石碑現位於海參崴的阿爾謝尼耶夫博物館內,上面的碑文稱讚當地的居民善於射箭和捕魚,他們的衣服是用魚皮製成的。[ 34] 而根據在黑龍江省 依蘭縣 發現的印章表明和《布罗克豪斯和叶夫龙百科词典 》[ 35] 以及德國探險家拉文斯泰因 的文章,19世紀中葉的特林地區是尼夫赫人 (乞里迷)的居住地。[ 36] 特林上游則居住著烏爾奇人 。[ 37]
亦《重建永寧寺碑 》的石碑目前也被保存在海參崴 的阿爾謝尼耶夫博物館 裡。[ 38] [ 39]
^ 《女真文辭典》,金啓孮 編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94頁
^ 滿語中意思是“松鴨”。參見奕賡 著《清語人名譯漢》。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Rossabi, Morris, Isiha, Goodrich, L. Carrington; Fang, Chaoying (编),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Volume I (A-L)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685–686, 1976 [2012-02-12 ] , ISBN 0-231-03801-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6-30)
^ 4.0 4.1 4.2 Важнейшие результат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Лаборатории позднесредневековой археологии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rincipal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Laboratory of the Late Mediaeval Archaeology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俄文)
^ 5.0 5.1 5.2 5.3 Tsai, Shih-Shan Henry, Perpetual Happiness: The Ming Emperor Yong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58–159, 2002 [2012-02-12 ] , ISBN 029598124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05)
^ 6.0 6.1 6.2 Tsai, Shih-Shan Henry, The Eunuchs in the Ming Dynasty , SUNY Press: 129–130, 1996 [2012-02-12 ] , ISBN 079142687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8-03)
^ 『明史』巻304列伝192宦官伝1,「其他宦者若跛児幹・亦失哈 ・喜寧・韋力転・牛玉之属、率凶狡。……亦失哈鎮遼東。敵犯広寧、亦失哈禁官軍勿出撃。百戸施帯児降敵、為脱脱不花通於亦失哈。正統十四年冬、帯児逃帰、巡按御史劉孜並劾亦失哈及他不法事。景帝命誅帯児、而置亦失哈不問」
^ 8.0 8.1 《明史·宦者传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sai (2002), p. 161
^ 《明太宗實錄》永樂七年閏四月七日(己酉)「設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初頭目忽剌冬奴等來朝、已立衛。至是、復奏其地衝要、宜立元帥府。故置都司、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統屬其衆。歳貢海青等物、仍設狗站遞送」
^ 『勅修奴児干永寧寺記』「永楽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 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国、開設奴児干都司。昔遼、金疇民安故業,皆相慶曰:「□□今日復見而服矣!」遂上□朝□□□都司,而餘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賜以衣服,賞以布、鈔,大賚而還。依土立興衛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属。」
^ 『明太宗実録』永楽十年八月十四日(丙寅)「奴児干・乞里迷・伏里其・兀剌・嚢哈児・古魯・失都哈・兀失奚等処女直野人頭目准土奴・塔失等百七十八人来朝、貢方物。置只児蛮・兀剌・順民・嚢哈児・古魯・満涇・哈児蛮・塔亭・也孫倫・可木・弗思木十一衛、命准土奴等為指揮千百戸賜誥印冠帯襲衣及鈔幣、有差」
^ 『明太宗実録』永楽十年十月十五日(丁卯)「置遼東境外満涇等四十五站。勅其提領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設奴児干都司并各衛、凡使命往来所経之地。旧有站赤者、復設。各站頭目悉恭命毋怠」
^ 『朝鮮実録 』太宗十四年二月庚戌「永吉道都安撫使李従茂報、自鏡城二十五日程、羅毛羅住兀良哈指揮阿老管下千戸毛下也進言曰、女直都事也羅介率中原数多軍人、於前年正月、云屯隠出来、自正月至四月造大船及汲水小船、各二百三十艘、載軍人泛自松渇江、歴愁下江、向愁濱江、将築巨陽城・慶源・薰春城、実之以吾都里・兀良哈。上曰、此人等毎以如此事来告。上国之兵雖来、豈以船過鉄嶺乎。此必虚語也。抑或中原辺将造船於此地耳」
^ 『勅修奴児干永寧寺記』「十一年秋、卜奴児干西有站満径、站之左山高而秀麗、先是已建観音堂於其上、今造寺塑仏、形勢優雅、粲然可観……」
^ 『明宣宗実録』洪熙元年十一月二十日(乙卯)「勅遼東都司、賜隨内官亦失哈 等往奴児干官軍一千五十人鈔有差」
^ 『重修永寧寺記』「宣徳初、復遣太監亦失哈 部衆再至、以当念聖天子与天同体、明如日月、仁徳之大、恩沢之渥、諭撫之其民悦服。且整飾仏寺、大会而還」
^ 『明宣宗実録』宣徳二年八月五日(庚申)「遼東都司都指揮同知康旺・考郎兀等衛指揮僉事克徹・屯河等衛指揮僉事不顔禿・遼東東寧衛指揮金声等来朝、進馬及方物」
^ 『明宣宗実録』宣徳二年八月二十一日(丙子)「命奴児干等処来朝野人女直頭目者得兀為可令河衛指揮僉事、儹卜為弗提衛指揮僉事、倶襲父職。斡冬哈僧住可・忙哈帖木児・哈傅剌察等倶為副千戸……賜賚有差」
^ 『明宣宗実録』宣徳二年八月二十三日(戊寅)「賜禿都河等衛指揮僉事脱你哥・福餘衛舎人勤克・奴児干都司都指揮同知康旺・考郎兀等衛指揮僉事克徹・屯河等衛指揮僉事不顔禿・東寧等衛指揮金声等鈔綵幣表裏有差」
^ 『明宣宗実録』宣徳二年九月二十日(乙巳)「行在戸部尚書夏原吉言……又言、差往奴児干官軍三千人、人給行糧七石総二万一千石。宜循例於遼東都司支給、従之」
^ 『明宣宗実録』宣徳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壬辰)「召内官亦失哈 等還。初命亦失哈 等率官軍往奴児干、先於松花江造船運糧、所費良重。上聞之諭行在工部臣曰、造船不易、使遠方無益、徒以此煩擾軍民。遂勅総兵官都督巫凱。凡亦失哈 所齎頒賜外夷叚匹等物悉於遼東官庫寄貯、命亦失哈 等回京」
^ 『明宣宗実録』宣徳七年五月九日(丙寅)「以松花江造船軍士多未還、勅海西地面都指揮塔失納答野人指揮頭目葛郎哥納等曰、比遣中官亦失哈 等、往使奴児干等処、令都指揮劉清領軍松花江造船運糧。今各官還朝而軍士未還者五百餘人、朕以爾等帰心朝廷、野人女直亦遵法度未必誘引藏匿、敕至即為尋究。遣人送遼東総兵官処、庶見爾等帰向之誠」
^ Tsai (1996) describes the person being retired as "the commissioner in chief Kang Wang"; one has to assume that it was a Chinese title, and Chinese name, bestowed to a local (probably, Nivkh ) chief.
^ 『重修永寧寺記』「七年、上命太監亦失哈同都指揮康政率官軍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独永寧寺破毀、基址有焉……時衆議西郭仍建原寺、敢不復治」
^ 『明宣宗実録』宣徳八年八月十四日(甲午)「奴児干都司都指揮同知康福……等貢馬。……弗提衛女直指揮同知仏家奴等十七人従中官亦失哈 、往奴児干還、貢方物。賜之綵幣表裏絹布有差」
^ 『明宣宗実録』宣徳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壬申)「兀者衛指揮僉事猛哥禿等三人随内官亦失哈 帰自奴児干。賜之綵幣表裏金織紵絲襲衣等物」
^ 『明宣宗實録』宣徳五年八月二日(庚午)「勅都指揮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仍往奴児干都司撫恤軍」
^ 『明宣宗實録』宣徳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庚戌)「罷松花江造船之役。初命遼東運糧造船於松花江、遣使往奴児干之地招諭至是摠兵官都督巫凱奏虜寇犯辺。上曰虜覘知辺実、故来鈔掠、命悉罷之」
^ 《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五》:凡采捕造船运粮等事悉皆停止凡带去物件悉于辽东官库内寄收其差去内外官员人等俱令回京官军人等各回卫所
^ 『明英宗實録』景泰元年二月十八日(癸巳)「鎮守遼東太監易信 言、軍中手把銃発、輒不継賊已習知、每乗隙進兵……」
^ 『明英宗實録』景泰元年四月二十日(癸巳)「命遼東定遼前衛指揮僉事何海署都指揮僉事、備禦広寧従鎮守太監易信 奏請也」
^ 『明英宗實録』景泰元年五月十五日(戊午)「召鎮守遼東太監易信 還。京陞羽林前衛指揮使李縉為貴州都指揮僉事。時建州衛都督李満住潜通胡虜、都督剌塔散兵剽掠。少保兼兵部尚書于謙、以信縉皆其親党恐泄事機、請密為区処、故有是命」
^ Telin Ste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om: "Политика Минской империи в отношении чжурчженей (1402–1413 гг.)" (The Jurchen policy of the Ming Empire), in "Китай и его соседи в древности и средневековье" (China and its neighbors in antiquity and the Middle Ages), Moscow, 1970. (俄文)
^ Ты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yr in Brockhaus and Efro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俄文)
^ E.G.Ravenstein "The Russians on the Amur". Full text can be found on Google Books.
^ Ульч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lchi data, at the site of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Siberia; most of the villages can be found on Wikimapia.org)
^ A. R. Artemyev.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Yuan and Ming epochs in Transbaikalia and the Amur basi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Объекты туризма — 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Тырские храм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gional government site explaining the location of the Tyr (Telin) temples: just south of the Tyr village) (俄文)
明黑龙江籍功勋宦官亦失哈十巡奴儿干 (简体中文)
Yuen, Chee-ying (袁持英), Eunuch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frontier during the period of Yongle (1403–1424) = 明永樂年間的東北經營與宦官 , 2007 (Full text of a M.A. Thesis (中文) ; abstract (英文) )
Rossabi, Morris, Two Ming Envoys to Inner Asia ,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1976, 62 (Livr. 1/3): 1–34 [2012-02-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02)
中國古代旅行家和探索家
秦朝 漢朝
張騫 (164 BC–113 BC)
班超 (32–102)
甘英 (1 世紀)
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陳誠 (1365–1457)
鄭和 (1371–1435)
王景弘 (?-?)
马欢 (1380–1460)
费信 (1385–1436)
傅安 (1385–1429)
亦失哈 (1409–1451)
洪保 (1412–1433)
陳第 (1541–1617)
徐霞客 (1587–1641)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