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路(越南语:Đàng Trong/唐冲[1]),又作内间、𤅷江以内、𤅷江以南、廣平以裏、廣平以南,越南歷史地名,指的是鄭阮紛爭時期阮主治下的領土,其地理位置大致為越南中部和南部一帶。在越南汉文史籍中,多称作“南河”,中國史籍中多稱作“廣南國”,西方資料則稱作“交趾支那”(Cochinchine)。
“Đàng Trong”一词是纯越词,最早出现在葡萄牙传教士亚历山德罗1651年在罗马出版的《拉丁文-葡文-越南文辞典》(Dictionarium Annamiticum Lusitanum et Latinum)。李塔娜教授認為,這個詞可能是由17世紀20年代阮主政權的人創造[2]。
陈荆和教授将该词译作“内方”、“内边”[3]。郑永常教授译作“塘中”[4]。于向东教授译作“里路”、“內路”[5]。李亚芳教授在翻译李塔娜英文著作《越南阮氏王朝社会经济史》时将该词译作“内区”。学者韩周敬根据《国史遗编》的记载[註 1],认为应该译作“内路”[7]。越南文《国史遗编》也将“内路”译作“Đường Trong”[8]。
正治元年(1558年),後黎朝大臣阮潢因與權臣鄭檢交惡而出鎮順化,割據順廣。17世紀20年代,鄭阮交惡,阮主拒絕向鄭主控制下的後黎朝繳納賦稅,也拒不入朝謁見後黎朝皇帝,擁兵據南方自立。當時鄭氏與阮氏以𤅷江為界,因此𤅷江以南被稱為南河,民間稱之為内路(唐冲);𤅷江以北則被稱為北河,民間則稱之為外路(唐外)。
原本南河僅轄有今日越南中部一帶。但後來經過歷代阮主的南進運動,疆域逐漸擴大,並奠定了今日越南版圖南部的雛形。
景興三十二年(1771年),阮主境內爆發西山起義,隨後阮主、鄭主和後黎朝政權相繼亡於西山軍,內路和外路開始逐漸融為一體。阮岳和阮惠兄弟二人分別建立政權。
嘉隆元年(1802年),阮福映統一越南。內路一詞在阮朝倡議南北一體的新形勢下,逐漸不再被使用。
Nguyễn 阮:Dits les seigneurs du Sud ou Chúa đàng trong 主唐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