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镇 Ne Zin Tzen(吳語) Nánxún Zhèn(汉语拼音) | |
---|---|
镇、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
![]() 摄于2017年5月 | |
坐标:30°52′10″N 120°25′12″E / 30.8694°N 120.41996°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上级行政区 | 南浔区 |
語源 | 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 |
村级区划单位数 | |
面积 | |
• 总计 | 141.3 平方公里(54.6 平方英里) |
人口(2007) | |
• 總計 | 11.93萬人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行政区划代码 | 33 05 03 100 |
电话区号 | +86 (0)572 |
毗邻 | 織里鎮 雙林鎮 練市鎮 七都鎮(江蘇) 震澤鎮(江蘇) |
南潯鎮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轄鎮[1],也是該區政府所在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轄區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11.93萬人(2007年)。
南潯鎮自南宋淳祐季年(1252年)建鎮至今已有758年歷史,因地處江浙滬三地交界處附近,歷史上也曾劃歸蘇州管轄。南潯水陸交通便捷,明萬曆至清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2]。鎮內的嘉業堂曾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藏書最豐富的私人藏書樓。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南潯東57里的地區劃歸平江(蘇州)鎮區成為湖州境東之門戶,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規模初具,因濱溪遂稱潯溪,屬烏程縣震澤鄉[註 1]。潯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寧宗(1195年-1224年)朝。南宋理宗時(1225年-1264年)文獻記載「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淳祐季年(1252年)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並設鎮官。
元末張士誠據南潯,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築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拆城修建蘇州城。明末潘爾夔《潯溪文獻》雲:「阛閡鱗次,煙火萬家[註 2];苕水碧流,舟航輻輳。雖吳興之東部,實江浙之雄鎮。」自建鎮至清末,一直隸屬於烏程縣震澤下鄉[註 3]。
民國初,烏程、歸安二縣合並成吳興縣,南潯初屬吳興縣16-18區,民國16年(1927年)屬吳興縣第三行政區(後改南潯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湖州城區設湖州市,郊區設吳興縣,南潯屬縣管轄。1953年為縣直屬五大鎮之一。1958年10月南潯與東遷、馬腰、橫街、北里、三長五個鄉合並建為南潯人民公社,南潯鎮屬公社的18個大隊之一。1983年由省轄湖州市郊區人民政府管轄,1986年撤北里鄉,歸並入鎮。1988年,湖州市撤郊區人民政府,南潯直接由市領導。1992年7月,經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鎮區為市級經濟開發區。1993年11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
南宋初,本地僅一村落,稱潯溪村,後稱南林,「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土潤而物豐,民信而俗樸,行商坐賈之所萃」。淳祐末立南潯鎮。此後直至明萬曆中,蠶桑種植經濟和家庭手工繅絲日益發展。
南潯七里[註 4]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前後曾多次改進繅絲方法,明萬曆(1573年—1620年)間對育蠶、植桑、繅絲等又進行技術革新,如培育了名聞中外的蓮心種,制成了三緒絲車等,因而七里湖絲聲名鵲起,杭、嘉、湖、蘇所產生絲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間,七里絲行銷範圍除江南外,經明州(今寧波)、廣州大量外銷日本及歐美。南潯經濟因此而迅速發展直至繁榮,實乃「江浙之雄鎮」[註 5]。
晚清南潯蠶桑、手工制絲業發達,外貿興旺,百業昌盛,市場繁榮,從性質上說,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業性市鎮,它以生絲銷售為主兼有蠶繭原料加工手工業的絲市專業為特色。清末,史家稱「整個湖州城,不及南潯半個鎮」,將因商業發展而新興的南潯與傳統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鮮明對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潯鎮在湖州府的經濟地位。
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上海辟為通商口岸,湖絲貿易以南潯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國生絲出口貿易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平天國戰亂期間,南潯鎮曾遭破壞,絲商富豪避難上海及附近城市。他們在通商口岸和外人接觸後,開拓了南潯絲的國外市場。太平天國之亂結束後,外商對南潯絲(或稱洋莊絲)需求日多,絲價因而上漲。[3]
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潯人先後搖成絲經,這二次革新,改變了出口「有絲無經」狀態,以致對外貿易激增,並促進了繅絲業的大發展。全鎮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農民以紡經為業,絲經行最盛時達56家之多。清末民初,絲棧達42家,上海的91家絲經行中,70%為南潯人所開設。從出口貿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上海口岸蠶絲出口總數為21176包,其中南潯出口數為13426包,占出口總數的63.396%。“同治九年(1870年)中國蠶絲出口達到五萬擔。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出口超過了十萬擔。在短短二十年,蠶絲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還是湖州輯里絲。”[4]。
七里絲以質優量多,而暢銷海內外,南潯經濟由此空前繁榮,它以江南蠶絲名鎮載譽國際。到清同光年間,南潯因經營蠶絲貿易而成為富豪者達數百十家,他們所積累的財富少則數十萬兩白銀,多則達千餘萬兩白銀之巨,在江南各鎮中首屈一指。他們除致力發展蠶絲外貿外,還投資鹽業、鐵路、房地產、典當業、銀錢業和現代企業,其範圍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別是他們雄厚的商業資本在近代上海商場中占有重要地位,當時上海稱之為“南潯幫”的商人,其中多數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員。他們發家致富後,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產,築庭園書齋,以及捐資築路造橋,興辦教育等社會公益。這些民族資本家,是伴隨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他們不僅為本地,乃至中國初期的民族資本主義繁榮和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這期間,七里絲面臨資本主義國家機械絲的嚴重挑戰,雖然從民國元年至23年(1912年-1934年)這二十三年中,七里絲出口平均數占上海出口生絲總數仍然高達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的八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忙於戰爭和醫治戰爭創傷,七里絲每年出口數量不減,但好景不長,民國18年開始,出口數直線滑落,23年出口數慘跌到300包。抗日戰爭期間,蠶絲生產又備受摧殘,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為南潯經濟命脈的絲生產的萎縮,造成市場蕭條,農村破產,缺糧嚴重,民生凋蔽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潯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高,1957年工業總產值為580萬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業總產值達3805.26萬元,比1957年增長6.6倍。194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僅為5618.5吨,畝產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9119.9吨,畝產704.5公斤,分別增長3.4倍和3.64倍。蠶繭,1949年年產54.2吨,到1977年達到239.2吨,猛增44倍。但由於受到「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以及當局計劃經濟的制約,經濟建設速度十分緩慢。
改革開放之後南潯工業總產值逐年呈滾動式遞增,1988年全鎮工業總產值為3.22億元,比1978年增長8.4倍,其中鎮村工業總產值從406.78萬元,提高到1億元,增長了24.7倍。商品零售總額從3334.23萬元,提高到1.98億元,增加了4,9倍。農業總產值從1022萬元,提高到1313萬元,增長了29%。其中蠶繭從215.2吨,提高到436.29吨,增加了1倍,糧食、油菜生產也連續增長。工業內部結構則起了根本性變化,1988年全鎮已擁有工業企業183家,職工2211749人,並形成機電、制革、皮革、制絲、化工為主體的多門類產業體系。同時,村辦企業異軍突起,發展到117家。出口創匯1847.98萬美元。全鎮儲蓄總額增加到4931.29萬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
编号 | 名称 | 年代 | 地址 | 类别 | 图片 | 备注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312 | 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 | 清 | 南浔区南浔古镇南栅 | 古建筑 | ![]() |
|
5-488 |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 | 1899—1906年 | 南浔区南浔古镇南西街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
|
6-810、7-1973 | 大运河 | 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 南浔区南浔古镇
|
古建筑 | ![]() |
第六批公布京杭大运河,第七批大运河并入并改名为大运河 |
7-1727 | 尊德堂 | 1877年 | 南浔区南浔古镇东大街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
|
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
3-28 | 洪城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南浔区南浔镇洪城村 | 古遗址 | 原分类为古遗址、古窑址及古墓葬,公布时属马腰乡 | |
7-112 | 頔塘故道双桥 | 清 | 南浔区南浔古镇东市河 | 古建筑 | ||
7-238 | 博成桥、苏鲁桥和长发桥 | 民国 | 南浔区南浔镇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
3-10 | 董氏世德堂、寿俊堂 | 明嘉靖年间 | 南浔镇董家弄 | 古建筑 | ||
3-12 | 适园石塔 | 清宣统二年(1910年) | 南浔镇烈士陵园 | 古建筑 | ||
3-13 | 通津桥 | 清嘉庆三年(1798年) | 南浔镇中市 | 古建筑 |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頔塘故道双桥子项 | |
3-14 | 洪济桥 | 清嘉庆十年(1805年) | 南浔镇东栅 | 古建筑 |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頔塘故道双桥子项 | |
3-15 | 广惠桥 | 清嘉庆末年(1820年) | 南浔镇南栅 | 古建筑 | ||
5-7 | 张静江旧宅 | 清 | 南浔镇东大街 | 古建筑 | 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8 | 南浔商会旧址 | 1926年 | 南浔镇南西街 | 代表性建筑 | ||
6-18 | 述园快阁 | 清 | 南浔区南浔古镇便民路 | 古建筑 | ||
6-19 | 颖园 | 清 | 南浔区南浔古镇便民路 | 古建筑 | ||
6-28 | 刘氏梯号 | 民国 | 南浔区南浔古镇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
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子项,丝业会馆与丝商建筑 |
6-32 | 刘氏求恕里 | 清 | 南浔区南浔古镇南西街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7-20 | 庞氏旧宅 | 清 | 南浔区南浔镇百间楼 | 古建筑 | ![]() |
|
7-22 | 康王寺桥 | 清 | 南浔区南浔镇浔南村 | 古建筑 | ||
7-38 | 博成桥 | 民国 | 南浔区南浔镇沈庄漾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
7-39 | 红专桥 | 现代 | 南浔区千金镇千金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7-40 | 南浔粮站总粮仓 | 现代 | 南浔区南浔镇百间楼、南浔镇中心幼儿园内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7-41 | 金锁桥 | 民国 | 南浔区双林镇新街社区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7-42 | 南浔天主堂 | 近现代 | 南浔区南浔镇浔东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8-21 | 钟兴高桥 | 清 | 南浔区南浔镇施家浜村 | 古建筑 | ||
8-34 | 刘锦藻家族墓 | 民国 | 南浔区南浔镇丁家桥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8-35 | 长发桥 | 民国 | 南浔区南浔镇百间楼社区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
8-36 | 大德塘桥 | 民国 | 南浔区南浔镇屯圩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8-37 | 苏鲁桥 | 民国 | 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2017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 |
8-39 | 西林村大礼堂 | 20世纪70年代 | 南浔区南浔镇南林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8-40 | 谢子楠墓 | 民国 | 南浔区南浔镇迎春村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9-5 | 张新华烈士故居旧址 | 中华民国 | 南浔区南浔古镇百间楼社区东大街98号 |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9-15 | 三川桥 | 清 | 南浔区南浔镇马腰行政村 | 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