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 | |
---|---|
原名 | The Joy Luck Club |
作者 | 谭恩美 |
语言 | 英语 |
故事背景地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旧金山 |
發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帕特南之子(G. P. Putnam's Sons) |
出版時間 | 1989 |
出版地點 | 美国 |
媒介 | 印刷(精装&简装) |
页数 | 288页 |
规范控制 | |
ISBN | 0-399-13420-4 |
OCLC | 18464018 |
杜威分类法 | 813/.54 19 |
LC分类法 | PS3570.A48 J6 1989 |
喜福会 | |
---|---|
中文名 | 喜福会 |
作者 | 谭恩美 |
译者 | 程乃珊、賀培華、嚴映薇 |
类型 | 文學作品[*]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故事背景地點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旧金山 |
發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1989年 |
出版地點 | 中国大陆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2017年11月1日 |
媒介 | 平装本 |
開本 | 890×1240毫米 1/32 |
页数 | 313 |
规范控制 | |
ISBN | 978-7-513-59469-1 |
《喜福会》(英語: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畅销小说,同时也是她的代表作。1989年出版,小说围绕旧金山的四个华人移民家庭的母女,他们在社团“喜福会”里打麻将,聚餐。故事的结构有些像麻将游戏,分为四个章节,共十六篇。三位母亲和四位女儿(母亲李素媛先于故事开篇前去世)以插叙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故事。每部开篇都与麻将游戏以比喻方式联系起来。
小说在1993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喜福会共有十六篇相互关联的故事,叙述了四位中国移民妇女和她们的四位在美国出生的女儿。1949年,移民们在旧金山教会碰面,决定切磋麻将。她们将聚会称为喜福会。故事围绕着喜福会的妇女和她们的女儿们。从结构上,小说分为了四章,其中的两章讲述母亲、另两章讲述女儿。
第壹章《千里鵝毛》透過吳菁妹引出了喜福會,由她的母親李素媛發起。李素媛是二戰時期國民黨軍官的夫人,在戰亂中被迫離開家鄉桂林,丟棄了她的兩個女兒。李素媛得知自己的丈夫去世,改嫁現在菁妹的父親,移民美國。他的母親和菁妹的父親試圖找到離散的女兒,菁妹的父親認爲素媛已經放棄。菁妹應邀繼承母親在喜福會的地位,從其他母親那裏得知她的姊妹依然在世,並受命向她們告知有關母親素媛的離世。
其他三位母親也回憶了她們兒時的生活。蘇安梅講述了她母親如何離開家,成爲富商的四姨太,而安梅則由她的姥姥帶大。她的母親爲了給姥姥治病,將自己身上的肉切下了壹片,但最終無濟于事。鍾林冬講述了自己婚姻的包辦,夫妻二人毫無感情,家人只求快抱孩子。機智的林冬透過編造故事,成功使家人終止了婚姻,自己移民美國。第壹章最後的故事時聖克萊爾·鶯鶯,四歲時,她在中秋節意外墜入湖中。當被漁民救起來時,她發現自己迷路了。這令她十分害怕,當她被送上岸邊時,鶯鶯撞進了演月神的戲台,說可以許願。當鶯鶯找到月神,希望自己可以回家時,她意外發現飾演月神的竟然是個男的。
第二章追溯了喜福會孩子們的童年。在第一個故事中,鍾韋弗利講述了她開始下棋,最開始與她的哥哥們下棋,爾後與學校邊公園裏的老人下棋。在九歲時,她獲得全國冠軍。然而,當母親林冬逢人就稱贊她時,韋弗利感到十分尴尬。這導致倆人關係緊張。琳娜則回憶起她母親在她小時候講的故事(她的曾祖父處死了一個乞丐,結果自己死的十分難看)。琳娜的家庭從奧克蘭移居到北嶺。她的母親十分焦躁,孩子生下來很快就沒了氣。在琳娜的眼中,她母親就是個‘活鬼’。有關她們鄰居,以及鄰居母女關係的故事也被提及。喬丹·蘇·羅絲希望告訴她母親自己想要與丈夫泰德離婚。她回顧自己的婚姻,追溯家庭(她的父母和六位兄妹)去海邊玩,她最小的弟弟畢恩不幸溺水。她與母親安梅前去尋找畢恩無果。最後的故事是關于吳菁妹的母親望女成鳳。她開始學彈鋼琴,在壹次演出失敗後放棄。這令母親十分失望。然而,母親在她三十歲生日時將壹台鋼琴送給她做禮物,這成爲倆人和好的象征。
小说的第三章中,喜福会孩子们都长大成人,面对各种人生坎坷。在琳娜的故事中,她叙述了婚姻的波动,以及自己在地位上逊于丈夫的尴尬。琳娜没有意识到丈夫在家中和工作中都占了便宜,作为自己的上司,丈夫在收入上比自己挣得多。鶯鶯对此十分明白,鼓励琳娜停止忍耐,争取公义,否则一切都不会有所好转。钟韦弗利有了白人未婚夫瑞奇,担心母亲的态度,并回忆起在市场上赌气,放弃下棋的事情。韦弗利与母亲在聚会后谈起此事,发现原来母亲早就知道,而且接纳了瑞奇。乔丹·苏·罗丝得知丈夫在离婚后另有新欢,意识到自己必须拒绝在离婚书上签字。在菁妹的故事中,菁妹与韦弗利在年夜饭上争吵。素媛得知菁妹受到侮辱,给了她一个特制的玉石坠子,即“命根子”,菁妹则后悔没有了解坠子的名字。在菁妹三十岁生日时,素媛将钢琴送给她做生日礼物,但菁妹犟嘴自己忘记如何弹琴;素媛鼓励她再次尝试,并认为菁妹有能力成为了不起的钢琴手,只是缺乏自信束缚了她。
在小說的末尾,成年母親們面臨著困難的選擇。安梅講述了祖母去世後的事情;她隨母親回到了吳慶那裏,做了受人委屈的四姨太。二姨太控制家族,將安梅的小弟做了自己的兒子。二姨太背後作祟,令母親受辱;安梅發現母親在春節前兩天自己服毒,以便爭寵。在葬禮上,她和小弟強迫吳慶,爭取尊嚴。當二姨太試圖質疑他們時,安梅打碎了假冒珍珠項鏈,揭示了她的殘忍和控制。這使得二姨太有所醒悟。吳慶不得不被迫照做。聖克萊爾·鶯鶯講述了第壹任風流丈夫是如何抛棄自己的,以及美國丈夫的冷淡。鍾林冬講述了她在工廠裏與安梅相遇的故事。
小說的最後章節回到了菁妹那裏。母親渴求找到失散的女兒們。菁妹和父親飛回中國,找到了親人們。她終于完成了素媛的心結。
雖然譚恩美的小說受到廣泛好評,但華裔作家趙健秀對此表示質疑,認爲故事持種族主義的刻板印象,認爲華裔都是文盲,[2]編造出个“傳統”小說來。[3][4]華裔導演王穎則很喜歡這部小說,並將其改編爲電影。[5]作家南希·維拉德贊揚稱:“譚恩美在這本小說中的傑出貢獻不是揭露母女之間是如何彼此傷害的,而是她們如何彼此相親相愛,並最終寬容對方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