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领导 | |
---|---|
主任 | 郝丽萍 |
机构概况 | |
上级机构 | 中国气象局 |
机构类型 | 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 |
行政级别 | 正司局级 |
编制人数 | 248 |
联络方式 | |
总部 | |
实际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
邮政编码 | 100081 |
對外官網 | www |
机构沿革 | |
成立时间 | 1950年3月1日 |
影像资料 | |
国家气象中心大楼 |
国家气象中心(英語: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缩写:NMC),通称中央气象台(英語:Cent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of CMA),是中国气象局负责天气预报、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工作的科技型、社会基础性公益事业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
1950年3月,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了第一个直属业务机构中央气象台[1][2]。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主要职责及机构编制方案》,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承担下列职责[3]: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主要职责及机构编制方案》,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设置下列机构: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设在国家气象中心,为非独立法人事业单位。
国家气象中心使用三级数值预报系统,包括:全球中期数值预报、区域数值预报、专业数值预报。提供下列的气象服务:
基本天气预报方面,包括0-3天的定量降水预报、4-7天逐日要素滚动预报、10-30天的延伸期预报。
气象灾害预警报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的灾害性天气:台风、暴雨、寒潮、高温、沙尘暴、大雾。
國家氣象中心熱帶氣旋等級[4] | ||||||
---|---|---|---|---|---|---|
等级 | 风速 | |||||
超强台风 | ≥51.4米每秒(≥16級) ≥185公里每小時 | |||||
强台风 | 41.7–51.3米每秒(14–15級) 150–184公里每小時 | |||||
台风 | 32.8–41.6米每秒(12–13級) 118–149公里每小時 | |||||
强热带风暴 | 24.5–32.7米每秒(10–11級) 88–117公里每小時 | |||||
热带风暴 | 17.5–24.4米每秒(8–9級) 63–87公里每小時 | |||||
热带低压 | ≤17.4米每秒(≤7級) ≤62公里每小時 |
中央气象台负责对105°E—180°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进行监测,当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便会对其编号(编号格式与国际编号相同),并按照日本气象厅(西北太平洋负责台风国际编号命名的机构)的命名称呼(若日本气象厅尚未命名,则只称呼编号)。此外,中国气象局设立24小时警戒线和48小时警戒线,当台风中心位置进入48小时警戒线前,中央气象台每天进行00、06、12、18时(世界时,下同)4次定位,进入48小时警戒线后,则每天进行00、03、06、09、12、15、18、21时8次定位,当台风中心位置进入24小时警戒线后,中央气象台每天进行逐小时的24次定位。此外,中央气象台对48小时警戒线内的热带低压进行编号发报,编号用四个字符表示,前两个字符“TD”为热带低压英文首字母缩写,后两个字符表示序号。热带低压每天进行00、06、12、18时8次定位。[5]
48小时警戒线位于34°00′N 132°00′E / 34.0°N 132.0°E,15°00′N 132°00′E / 15.0°N 132.0°E,0°00′N 105°00′E / 0.0°N 105.0°E三点的连线处;24小时警戒线位于34°00′N 127°00′E / 34.0°N 127.0°E,22°00′N 127°00′E / 22.0°N 127.0°E,15°00′N 110°00′E / 15.0°N 110.0°E三点的连线处。(如右下图)
此外,中央气象台还对全球其他洋区的热带气旋进行监测,并将报告放在官网的全球热带气旋检测公报中[6];对北印度洋的气旋风暴的监测放在北印度洋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公报中[7],这些公报中所使用的热带气旋名称和强度分级都是以该洋区区域专责气象中心的强度分级的命名为准。
国家气象中心参与的国际合作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