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 | |
---|---|
![]() 1962年新中国人民演员照片 | |
男演员 | |
本名 | 孙以亮 |
出生 | |
逝世 | 2007年12月28日 | (86歲)
死因 | 突发心室顫動 |
墓地 | 宋庆龄陵园名人墓园 |
居住地 | 武康大楼 |
职业 | 演员、导演 |
母校 | 燕京大学 |
配偶 | 王文娟 |
儿女 | 女儿:孙庆原 |
父母 | 父:孙文耀 |
亲属 | 兄:孙以宽[1] |
出道日期 | 1948年 |
出道作品 | 《大团圆》 |
代表作品 | 《乌鸦与麻雀》 《渡江侦察记》 《家》 《永不消逝的电波》 《早春二月》 《李四光》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雷雨》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孙道临(1921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8日),原名孙以亮,男,祖籍浙江嘉善,生于北京,居住于上海。中国大陆演员、配音演员、导演、朗诵家。
1921年12月18日(农历十一月二十)[2],孙以亮出生于北京惜薪司(今西安门大街南侧的一条胡同,现已不存)附近的一个四合院中[3],其父孙文耀(1889~1949,字仲蔚)是嘉善魏塘镇人,1908年与同在震旦学院就读的鄞县人翁文灝、胡文耀(此三人并称“震旦三文”)同时考中浙江省官费留学比利时的名额,进入鲁汶天主教大学,1913年毕业后进入长辛店铁路机厂任工程师,后成为该厂第一位中国厂长,数年后调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考工科科长、技正,主管当时中国铁路的设计、土建、机车、机电等建设事宜[4]。幼年时期的孙以亮曾与父亲同住在北京西山[5],后来进入英国教会开办的崇德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英语[6]并一度与黄宗江同班[7],中学则在崇德中学就读。
1938年考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受同学黄宗江的影响,在校期间参加了燕京剧社,出演了《雷雨》、《生死恋》等剧,也曾用笔名“孙羽”发表过小说[8]。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京大学及其剧社被迫关闭,孙以亮也因在校演出有抗日色彩的话剧而被日本宪兵拘捕,并一度与当时任教于燕大的侯仁之关押在同一牢房[1][9],不久即被释放,但被禁止离开北平,后一度在郊外牧羊[7][10]。1943年,他先后在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国华剧社、北平南北剧社等做职业话剧演员,其间开始使用“孙道临”这一艺名[7]。抗战胜利后,他又返回燕京大学读书,1947年毕业,在焦菊隐艺术馆话剧队演黄宗江的话剧《大团圆》。1948年应金山邀请赴上海从影,先后拍摄《大团圆》、《大雷雨》、《乌鸦与麻雀》等影片,其中《乌鸦与麻雀》更成为孙道临的成名作[3]。上海战役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半个世纪中,他在近30部电影和电视剧中担任过主角或重要角色,其中尤以《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一角为人称道[11]。由于富于感情的嗓音,孙道临曾在《王子复仇记》、《基督山恩仇记》、《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也曾于20世纪90年代末导演电影《詹天佑》[12]。孙道临亦于1988年与姜昆、侯耀文、王刚、薛飞共同主持当届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7年2月,孙道临抱病出席了嘉善孙道临电影艺术馆的开馆仪式[13]。
2007年12月28日上午,北京时间8点58分,因心脏病突发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14]。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王刚、王兆国、刘云山、李源潮、张高丽、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吴官正、华建敏、陈至立、丁关根、王太华、孙家正、胡振民、金炳华等通过各种方式表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
2008年1月3日,孙道临的追悼会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举行,送别孙道临的普通上海市民络绎不绝。灵堂里有一个巨大荧幕,播放他生前最喜欢的舒伯特的音乐,滚动播放的是他早年电影片段,及他主持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加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庆典时影像画面[15]。大厅外有孙道临早年电影海报为背景的签名墙。上海万裕国际影城为纪念他,特别放映《早春二月》[16]。2008年12月28日,孙道临墓地落成和铜像揭幕仪式在宋庆龄陵园名人园举行[17]。
时间 | 名称 | 角色 |
---|---|---|
1965年 | 《战争与和平》 | 旁白 |
1958年 | 《王子复仇记》 | 哈姆雷特 |
1951年 | 《列宁在1918》 | 捷尔任斯基 |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2000年 | 《詹天佑》 | 与姚寿康合作导演 |
1992年 | 《继母》 | / |
1986年 | 《非常大总统》 | 担任主演 |
1984年 | 《雷雨》 | 担任编剧、主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