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怪虫属 化石时期: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恐蝦綱 Dinocaridida |
目: | †放射齒目 Radiodonta |
科: | †抱怪虫科 Amplectobeluidae |
属: | †抱怪虫属 Amplectobelua Hou, Bergström & Ahlberg, 1995 |
種 | |
|
抱怪蟲屬(學名:Amplectobelua)是抱怪蟲科的一個屬,底下有兩個物種,分別是雙肢抱怪蟲(學名:Amplectobelua symbrachiata)[1]和史蒂芬山抱怪蟲(學名:Amplectobelua stephenensis)。[2]生存在寒武紀時期的中國和美国。[1][2]
1995年,侯先光等人在中國昆明澄江市的帽天山、小濫田、大坡头等地挖掘到新,命名包含雙肢抱怪蟲在內的五個物種,其中他們發現了抱怪蟲的5個標本,分別是NIGPAS 115346(正模標本)、NIGPAS 115347、NIGPAS 115348、NIGPAS 115349和NIGPAS 115350。[1]2010年,艾莉森·C·戴利(Allison C. Daley)和格雷厄姆·愛德華·巴德(Graham Edward Budd)發表了史蒂芬山抱怪蟲。他們發現了5個標本,ROM 59492(正模標本)、ROM 59493、分別是ROM 59494、ROM 59495、ROM 59496。[2]
抱怪蟲屬的學名「Amplectobelua」是由拉丁文「Amplecto」(擁抱)和「belua」(怪獸)命名的。雙肢抱怪蟲的種小名symbrachiata的syn是由希臘文的συν(一起的意思)和brachion由希臘文βραχίονας(手臂,指的前附肢),是因為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兩個前附肢化石,以此命名。[1]史蒂芬山抱怪蟲的種小名是以化石發現地區史蒂芬山命名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