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的主題是
唐玄宗追尊的讓皇帝李憲。关于其他朝代追尊的讓皇帝,請見「
讓帝」。
唐讓帝 |
---|
|
|
主君 | 唐睿宗→唐玄宗 |
---|
姓名 | 李成器→李憲 |
---|
封爵 | 永平郡王 → 皇太子 → 壽春郡王 → 宋王 → 寧王 → 讓皇帝(追封) |
---|
出生 | 679年 |
---|
逝世 | 742年1月15日(742歲—01—15)(62—63歲) 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
---|
谥号 | 让皇帝 |
---|
墓葬 | 惠陵 |
---|
|
|
|
|
|
李宪(679年—742年1月15日),原名成器。唐朝皇子,唐睿宗李旦嫡长子。母为睿宗元配肃明刘皇后。本為太子,後讓與其弟李隆基。歷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恭谨自守,不妄交结,不预朝政,为玄宗所重。能詩歌,通晓音律,尤善击羯鼓、吹笛。死後追谥为让皇帝。
李成器初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年),父亲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李成器以嫡长子立为太子。祖母武则天称帝,睿宗降为皇嗣,李成器降为皇孙。长寿二年(693年),又降封为寿春郡王。
神龙元年(705年),伯父唐中宗復辟,改封蔡王,不受。唐隆元年(710年),进封宋王。同年,弟李隆基发动政变,奉睿宗即位。乃让太子位与李隆基,授太子太师,领雍州牧、扬州大都督。旋为左仆射,进司徒。次年,改太子宾客。
李隆基奉父亲睿宗為上皇而其正式即位。李成器进司空。开元元年(713年),由进太尉,表让,改开府仪同三司。四年,避昭成皇后尊号改名宪,封宁王。历泽、泾二州刺史。九年,入为太常卿。二十一年再迁太尉。
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廿四(742年1月15日)病死,终年六十三岁。玄宗追谥其为让皇帝,赐天子衣一付,葬惠陵(在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北)。其妃元氏也于同年追谥为恭皇后,附葬橋陵之侧。
-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天寶初年,寧王李憲因為愛花,竟在花梢上繫上金鈴,命令園吏在鳥雀來時拉動鈴鐺以驅之,這個惜花之舉引起許多人仿效。此外寧王喜好聲色,曾有人獻上百炬蠟燭,其質感似臘似脂,不知道是由何物所製造,每當寧王於夜晚大擺席筵,並與賓客們飲酒作樂時,那些蠟燭昏暗得像是有東西擋住光線,但席筵結束又會恢復光明,令當時的人們感到很驚奇。
- 《酉阳杂俎》所记,李宪在鄠县打猎时,在林中发现被贼僧囚禁于柜中的莫姓少女,以熊替代少女装入柜中,并将莫姓少女进献于唐玄宗,是为莫才人,后贼僧被熊所杀,京兆尹上报唐玄宗,玄宗知道后大笑,致书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
- 《明皇雜錄》所記,玄宗在武惠妃生日時窺見衛士將吃剩的餅丟入水中,為此震怒下令要杖殺衛士,左右不敢多言,而寧王李憲勸諫勿以小過而殺之,遂赦免。
- 元妃,追尊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代孙女,陕州长史、赠少师元大简之女,追尊恭皇后
- 韦贞范,出自京兆韦氏平齐公房,唐朝司门兵吏三部员外郎、给事中、湖州刺史、殿内监、袭平齐公韦德正曾孙女,华州刺史、左羽林大将军、忠武将军、左领军将军,邛部县开国公、食邑三百户韦怀敬孙女,同幽二州参卿韦知□第十女,生十一子李琯[1]、李珵[2]
据新唐书记载:宪子十九人,其闻者琎、嗣庄、琳、瑀[3]。
- 李琎,封汝阳郡王,历太仆卿,天宝初加特进,天宝九年卒,赠太子太师。
- 李嗣庄(704-721)字延敬,封济阴郡王,早卒。
- 李琳,封嗣宁王,历秘书员外监,后从玄宗幸蜀郡,至德二年卒。
- 李璹,天宝三年(744年)过继给二叔李㧑为嗣申王,授鸿胪员外卿。
- 李构
- 李秘,左散骑常侍
- 李祐,赠谏议大夫
- 李弘让,凤、齐、乾、婺、安五州刺史
- 李允方,左赞善大夫
- 李仲方,泾原节度副使
- 李元方,醴泉令
- 李敬立,光禄少卿
- 李桋,赠国子司业
- 李振
- 李珣,过继给二叔李㧑,封同安郡王,开元二十五年薨,玄宗甚悼之,辍朝三日,赠太子少保,陪葬桥陵。外孙女程氏嫁祚坊判官行成都府华阳县尉李鉥。
- 李瑀,初封陇西郡公,历都水使者、恒王府司马、卫尉员外卿。天宝十五年,从玄宗幸蜀,至汉中,封为汉中王,加银青光禄大夫、汉中郡太守。乾元二年,以特进试太常卿,送宁国公主至回纥。
- 李玢,苍梧郡开国公,历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员外置同正员。卒,赠江陵大都督。
- 李珽,晋昌郡开国公,天宝十一年食邑三千户。
- 李琯,第十一子,魏郡开国公,天宝十一年食邑三千户。秘书监,赠太子太傅。
- 李杆,宗正鸿胪二卿,桂州观察使兼御史中丞,赠尚书左仆射。
- 银青光禄大夫、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岭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袭魏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工部尚书李从易。[5]
- 李从简。
- 李璀,文安郡开国公,天宝十一年食邑三千户。
- 李嗣英,怀宁郡王,食邑三千户。
- 长女,安吉县主。[6]
- 某女,金山公主。唐睿宗时,准备下嫁後突厥默啜可汗;唐玄宗即位后,取消婚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在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 《舊唐書/卷95》,出自刘昫《舊唐書》
- 《新唐書·卷081》,出自《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