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錫珪 | |
---|---|
中華民國大總統 攝行 | |
任期 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3日 | |
前任 | 顏惠慶 |
继任 | 顧維鈞 |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代理 | |
任期 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 | |
前任 | 顏惠慶 |
继任 | 顧維鈞 |
中華民國海軍總長 | |
任期 1925年12月31日-1927年6月 | |
前任 | 林建章 |
继任 | 楊樹莊 海軍部長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74年11月12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閩縣 |
逝世 | 1933年12月28日 中華民國上海市 | (59歲)
籍贯 |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籍 | 大清 (1874-1912) 中華民國(1912-1928) 中華民國(1928-1933) |
杜锡珪(1874年11月12日—1933年12月28日)[1],字慎丞、慎臣,号石鍾,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区)人。中华民国海军将领、政治家。
杜锡珪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因哥哥是海軍軍人,所以杜锡珪也向往加入海军。1902年(光緒28年),他毕业于江南水師学堂第2期駕駛班。随后赴英国见习。1904年(光緒30年),他任当時中国最大级别的战艦「海天」号的大副。後来该舰在驶向江陰途中,管带劉冠雄不顾杜锡珪的劝阻,在暴风雨中继续猛進,結果「海天」舰触礁沉没。杜锡珪自己则顺利升职,1911年(宣統3年)7月被任命为戦艦「江貞」号的管带。[2][3]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发,奉袁世凱之命,杜锡珪乘「江貞」号驶向漢口。后来清朝军队攻打漢陽之際,杜锡珪见到清军的暴虐行为,遂决定离弃清朝。他和同僚湯薌銘合作,开始为革命派行動。首先,他们推动海軍統制薩鎮冰自动下野。此後,海軍在九江宣布起义。此后,杜锡珪被革命派任命为巡洋艦「海容」号的管带。[2][3]
此后杜锡珪返回漢口同清朝军队作战,在最前线厮杀。1912年(民国元年)1月,他作为北伐艦隊司令湯薌銘的手下,支援中国沿海各地的革命派。他组建海陆军联合会参与了辛亥革命中支援安徽、湖北革命军的军事行动,帮助光复武汉三镇。袁世凱就任中华民国臨時大总統后,他和北京政府合流。[2][3]
1912年12月,他升海軍上校,任閩江要塞司令兼代理福建防軍司令。1913年(民国2年)二次革命爆发,他随海軍总長劉冠雄镇压革命派。1915年(民国4年)12月護国战争中,他支持反袁活動。翌年,他和第1艦隊司令林葆懌、前海軍总司令李鼎新发表独立宣言,参加護国軍。[2][3]
袁世凱死後,杜锡珪复归北京政府。1917年(民国6年)8月,他升任第2艦隊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際,北京政府表示参加协约国,杜锡珪拿捕長江流域的德国、奥匈帝国艦船、商船,立下功勋。此后在北京政府的派閥争斗中,他支持直系,支援吴佩孚的軍事活動。1921年(民国10年)10月,他升任海軍中将。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他切断了奉系的補給线,为直系的勝利作出貢献。因此项功績,1923年10月,他升任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获将军府授予“瀛威将军”。[2][3][4]
但是随后,他和得到皖系支持的的第1舰队司令林建章矛盾激化。林建章利用不满北京政府拖欠军饷的海军军官另立势力。1924年(民国13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败北,杜锡珪被迫下野。林建章成为海军总长,杨树庄任海军总司令。[2][3][4]
1925年(民国14年)12月,杜锡珪重任海軍总長。1926年6月,在奉系的压力下,顏惠慶攝政內閣倒台,杜锡珪以海軍总長代理国務总理(同時代行大总統職),成立杜锡珪临时攝政内阁。然而,杜锡珪没有自己独立的政治権力,受到奉系掣肘。同年10月辞去国務总理职务。在此期间,中国国民党北伐取得進展,杜锡珪给与第1艦隊、第2艦隊行動自由,遂参加国民革命軍。1927年3月海軍正式宣告加入國民革命軍。[2][3][4]
1927年(民国16年)6月,張作霖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杜锡珪下野。杜锡珪本人对参与政治缺乏热情,又加上和冯玉祥的交往受到蒋介石猜疑,此后他遂和政界几乎无关。1929年11月,杜錫珪奉國民政府命令到歐、美、日考察海軍,并在返回中國後編纂了《考察欧美日本海军报告书》。1931年7月,杜錫珪以海軍上將的軍銜出任馬尾的福州海军学校校长職務,但并未就職。1932年1月,他被聘為國難會議委員。1933年11月,福建事變在福州爆發後,杜錫珪拒絕與福州的中華共和國政府合作而離開福州赴上海暫避。[2][3]
1933年(民国22年)12月28日,杜锡珪在上海病逝。享年60岁(满59岁)。[3]
杜錫珪死後,南京國民政府對其明令褒揚。他的陵墓位於福州西門外懷安村,即如今的福建農林大學校園內,其墓志銘後來被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保存收藏。[2]
中國(北京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