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4′51.5″N 114°17′15.5″E / 22.247639°N 114.287639°E
東龍洲 | |
---|---|
![]() 東龍洲 | |
自然地理 | |
所处海域 | 香港東南部 |
总面積 | 2.42平方公里(598英畝) |
最高海拔 | 232米(761英尺) |
最高點 | 南堂頂 |
管轄 | |
![]() | |
分區 | 西貢區 |
東龍洲(英語:Tung Lung Chau)又名東龍島,舊稱南堂島,是香港西貢區最南端的島嶼,位於清水灣半島以南,香港島小西灣之東南,島嶼面積2.42平方公里。
由於東龍洲位於佛堂門海峽以南,古時也稱為南佛堂[1]。島嶼西南的南堂海峽(今多寫作藍塘海峽)也是因為南堂島的名稱而得名。
佛堂門海峽以北的佛堂洲(北佛堂)因為填海關係已經與清水灣半島連在一起。
英文名稱方面,在19世紀,不止一份地圖表示該島曾名Tamtu或Tamtoo,但此名隨後消失[2][3]。
該島東岸長期受風浪侵蝕,因而形成了衆多「通窿」的海蝕洞,東龍之名,即從「通窿」的諧音而來。[4]
東龍洲石刻是香港史前時期的石刻,證明該時已有人類到訪或聚居。
北宋時,東龍洲上有石塔[5][6][7],現已不存。南宋時,九龍蒲岡村林姓林松堅、林柏堅駕駛艚船出海遇到颱風,船毀貨失。他們兩人力挽船篷,緊抱船上祀祭的林氏大姑神主,浮到東龍洲(南佛堂),安全脫險。他們認為這是神靈保佑,便在南佛堂修建了「祭祀林氏大姑的神廟」。這個林氏大姑即後來人們所稱的天后。[8]林松堅的兒子林道義後來又在北佛堂修建了一座同類神廟。[9][10] 洪聖宮的西邊的海岸自南宋[9]和清朝曾有天后廟。[1][10] 洪聖宮是眾多洪聖廟之一。[11] 東龍洲洪聖古廟,位於東龍洲南堂公眾碼頭的東面濱海處,主要供奉洪聖大王,旁邊神祇神主牌包括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加封護國天后元君、北方鎮武玄天上帝、玉封忠義關聖帝君、沃山得道紅面大仕、五顯靈官華光大帝、遊天得道三界聖爺、都天至富財帛星君和金花普主惠福夫人,側壁有碑記兩幅。
南宋咸淳十年六月十五日(1274年7月20日),官富場鹽官嚴益彰到南北佛堂(今東龍洲和西貢大廟灣)遊覽,並將遊覽過程及兩地天后古廟的歷史鐫石於北佛堂(今西貢大廟灣)為念,為香港最早記有確切年代的刻石。南宋景炎二年六月(1277年7月),逃難到香港地區的宋端宗一行,船隊曾停泊於佛堂門南堂古塔(在今東龍洲),其後仍駐紮在官富場(今九龍東部)。[4]
東龍洲最南端的半島南堂尾有南堂尾燈塔,為日軍佔領香港時建造的防衛設施,約建於1941至1945年,原用作炮台以保衛維多利亞港東南面水道,燈塔以混凝土建成,炮房則在1965年改建為海事處燈塔機房[12][13]。
東龍洲東部海域也是食物環境衛生署進行海葬的地點之一。
東龍洲上設有東龍島炮台特別地區,內有東龍洲炮台遺址;亦是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指定露營地點之一,最少可以容納20個四人露營單位。[14]
東龍島是香港假日熱門的攀岩場地。
東龍洲對外公眾交通完全依靠渡輪,只在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提供日間服務[15]。在救急需要等特殊情況下,可利用在南堂頂附近設有的直升機坪。
|title=
为空 (帮助)[失效連結]
|
|||||
---|---|---|---|---|---|
|
|||||
大埔區 | |||||
沙田區、 黃大仙區、 觀塘區 |
本區主要地方 |
![]()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
|||
西貢市 - 西貢半島(萬宜水庫 - 香港地質公園西貢區部分)- |
|||||
區內其他地方 |
|||||
西貢半島一帶:菠蘿輋 - 大網仔 - 北潭涌 - 大浪灣/西灣 - 浪茄 - 鹹田 - |
|||||
東區(以維多利亞港相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