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 | |
---|---|
出生 | 266年 西晉 |
逝世 | 324年(57—58歲) 東晉 |
职业 | 東晉權臣 |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小字阿黑[1],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为東晋丞相王導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與王導一同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政權,成為當時權臣,但一直有奪權之心,進而發動政變,史稱王敦之亂。最後在叛亂期間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王敦娶晉武帝司馬炎之女襄城公主為妻,官拜駙馬都尉,後任太子舍人。元康九年(299年),皇后賈南風廢太子司馬遹,遷他於許昌,並不許東宮官屬送行,王敦則與太子洗馬江統、潘滔、太子舍人杜蕤、魯瑤等違命去送行,得到當時議論者的稱許。後王敦改任給事黃門侍郎。
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奪帝位,並派王敦到兗州慰勞擔任刺史的叔父王彥。三個月後,齊王司馬冏興兵討伐司馬倫,諸王都響應,此時王彥收到齊王的檄命,邀請一同起兵;王彥畏懼司馬倫兵力強盛,不敢應命。王敦此時勸王彥響應,最終齊王擊敗司馬倫,王彥亦獲功勳。司馬倫失敗後,晉惠帝復位,王敦遷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侍中。
永嘉元年(307年),司徒王衍推荐他做青州刺史,拜廣武將軍。不久又徵命王敦為中書監,王敦將襄城公主的侍婢都分發給將士,又向人分發金銀財寶給部眾後才回到洛陽。此時在滎陽遙控政權的太傅司馬越來朝,王敦認為他此行一定時有誅殺處罰,後司馬越果然收捕中書令繆播等十餘人,並處死。司馬越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潘滔認為讓王敦到外偏遠地會令他肆意妄為,成為無法制約的地方豪強。但司馬越不聽。
王敦到揚州後與堂弟王導一起輔助司馬睿在江南地區建立名望,為著中興晉朝;因司馬睿依靠王敦及王導才能建立力量,所以當時人有說:「王與馬,共天下。」之後被徵拜尚書,但王敦堅持留在揚州不上任。司馬睿於是任命王敦為安東軍諮祭酒。永嘉五年(311年),當時揚州刺史劉陶逝世,司馬睿於是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加廣武將軍。後更升任左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假節。[2]永嘉之亂後,晉懷帝被擄,司空荀藩推司馬睿為盟主;但當時的江州刺史華軼不肯順從司馬睿的指揮,司馬睿於是派王敦與歷陽內史甘卓和揚烈將軍周訪一起進攻華軼,並將他擊敗,華軼敗走被殺。
同時,不久以前杜弢在湘州作亂,後又攻破零陵,侵擾武昌、長沙、宜都、邵陵等郡,荊州刺史周顗因而退走。司馬睿於是又派王敦、陶侃等進攻,王敦讓陶侃等進討,而自在豫章作援。最終杜弢被擊破,王敦因功任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
王敦自此開始自選官員,兼統屬下州郡。後來杜弢部將杜弘南走廣州,請求收降並願意討伐在桂林的盜賊,之後又與交州刺史王機圖謀叛變,但遭陶侃討平。杜弘最終向零陵太守尹奉投降,尹奉將杜弘送給王敦,王敦於是收他為部將,甚為寵信。另南康人何欽當時據險聚眾數千人,王敦私下加任他四品將軍。王敦專擅的跡象漸見明顯。堂弟王棱知道王敦野心,曾不斷勸諫王敦,但卻遭到王敦暗殺。
建武元年(317年),因晉愍帝被擄,司馬睿改封晉王,統攝萬機。王敦此時獲進位征南大將軍。次年司馬睿因晉愍帝被殺而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建立,王敦改拜侍中,升任大將軍、江州牧。王敦以他討伐杜曾失利而請求自貶,免任侍中並不拜州牧。後司馬睿又加任王敦為荊州牧,王敦又辭讓州牧,僅聽任刺史。
之後元帝漸漸重用劉隗,同時疏遠一開始扶持他而名聲似乎比皇族更高的琅琊王氏士族,王敦因而上書為王導抱不平。而其實元帝重用劉隗、刁協等人就是為了減弱立下大功而又有極高名聲的琅邪王氏勢力,而面對在外地專權而手握強兵,更有意圖專擅朝政的王敦就更為畏懼和厭惡。太興三年(320年),元帝任命湘州刺史甘卓改任梁州刺史,王敦要求以從事中郎陳頒代替甘卓擔任原本湘州刺史的位置[3],但遭拒絕,元帝更派譙王司馬承移鎮湘州。王敦見此,上表陳說古今被皇帝猜疑的忠臣和小人如何離間忠臣和皇帝的關係,想要感動元帝。元帝見奏表後更為忌憚王敦,表面上增加他的屬官和尊貴待遇,但同時又任命劉隗和戴淵領兵到外,表面上是要抵抗北方胡族政權的入侵,實際上是要防備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從江州武昌起兵,以誅劉隗為名進攻建康。司馬睿聞訊大怒,命劉隗等人回建康準備防守,司馬睿更親自披甲出鎮城郊。王敦率軍一路前進到石头城(建康西邊的军事要塞),原本打算進攻劉隗镇守的金城,但杜弘勸他攻石頭城,先攻破周札。王敦聽從並進攻石頭城,守將周札開城門投降,王敦又擊敗了戴淵、劉隗、王導、周顗、郭逸和虞潭的進攻,劉隗和刁協北走。
王敦约甘卓一同起兵,甘卓虽然答应,却没有起兵,更劝阻王敦,后来还联络司马承、陶侃讨伐王敦,兵临武昌,吓得百姓逃散。但甘卓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王敦入石頭城後,並不立刻到建康朝見司馬睿,反而擁兵石頭城,更縱兵四處劫掠。官眾因亂逃走,只餘安東將軍劉超領兵與兩名侍中一同侍奉司馬睿,司馬睿只得求和。甘卓担心危及皇帝,决定撤军。王敦攻破湘州,俘杀司马承,又密令襄阳太守周虑杀死甘卓。
王敦見王導時又怪責他當日在司馬睿繼位前不聽自己勸告,改立幼主使他能專擅朝政,致使內亂發生,幾乎令王氏覆滅;但王導仍秉正地與王敦議論,王敦無法爭辯。之後王敦自任丞相、江州牧,進封武昌郡公,又加羽葆鼓吹,讓太常荀崧拜授,王敦則假意辭讓。王敦又殺周顗、戴淵;更因太子司馬紹為人有勇略,意圖誣陷他不孝而廢掉他,但遭溫嶠大力反對而不能成事。王敦不久即回到武昌,遙控朝政。王敦得勢後,謀害易雄等忠良之士,又在朝中樹立黨羽,將相州牧都是王氏族人,而且又以沈充、錢鳳二人為謀主,縱容手下為非作歹,無法無天;有識之士都知道王敦很快會敗亡。王敦後又自領寧州和益州都督。同年,司馬睿因憂憤而死,由太子司馬紹繼位,是為晉明帝。
太寧元年(323年),王敦謀求篡位,諷諫朝廷徵召自己,司馬紹於是手詔徵召王敦。又拜受加黃鉞、班劍武賁二十人,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王敦到姑孰時,司馬紹派侍中阮孚設牛酒犒勞王敦,但王敦卻稱病不見,只派主簿接受,不久王敦自任揚州牧。後王敦侄兒王允之聽到钱鳳與王敦討論奪權的計劃,王允之即告訴父親王舒,而王舒及王導就告訴司馬紹,讓朝廷上下準備應付王敦。
太寧二年(324年),王敦患病,部將錢鳳和沈充暗中籌劃王敦死後的對策,最終決定在王敦死後作亂,顛覆東晉,並勸王敦剷除有名望的周札以及司馬睿心腹冉曾和公乘雄,王敦都一一照做。及至王敦病情轉壞,司馬紹一方面派侍中陳晷等人問候王敦病況,另一方面卻暗地裏打算討伐,並微服到蕪湖察看王敦軍的營壘,又派大臣查問王敦起居。
王敦任命溫嶠為丹陽尹,意圖監察朝廷動靜。但溫嶠卻向司馬紹告發王敦奪位的圖謀,司馬紹於是下令討伐,並偽稱王敦己死,激厲將士討伐王敦部眾。此時王敦病重,根本不能統率軍隊,於是以誅溫嶠等奸臣為名,以哥哥王含為元帥,命錢鳳、鄧嶽、周撫等率兵五萬,水陸並進攻向建康。後中軍司馬曹渾在越城擊敗王含,王敦聞訊大怒,欲親自領兵作戰,但因病重乏力而無法下床。另一方面,錢鳳等人率軍到建康,屢遭司馬紹親率的軍隊擊敗。此時王敦逝世,享年五十九歲。王敦死前仍然和養子王應及羊鑒說他死後要先置文武百官,然後再處理葬事。但之後王應秘不發喪,用席包裹屍身後在外塗臘,再埋在屋中,即與諸葛瑤等人縱情酒色。不久王含、沈充、錢鳳諸軍皆敗,王敦之亂遂平。之後王敦即被起出屍身,燒毀衣冠,並擺成長跪的姿勢戮屍,頭顱被斬下後與沈充等人的頭顱一同被掛在城南朱雀桁上,向平民展示。之後王敦的屍首無人敢收葬,最後在尚書令郗鑒的建議下才讓王敦家屬收葬。
王敦覆亡後,王敦各黨羽都被追捕,但琅琊王氏并未被牵连,如王導等人更獲加官晋爵。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