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現代化(德語:Ökologische Modernisierung;英語:Ecological Modernization),是一門環境改革的社會科學。
1980年代初,一群柏林自由大学學者發表「生態現代化」,其中代表學者如約瑟夫·胡貝爾、馬丁和烏五·西蒙尼斯。
生態現代化涉及到經濟增長和工業發展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它開確地指出自身利益與經濟和生態有著不可或缺的關係,即生產使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包括空氣,水,土壤,生態系統),可以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來源與發展的勞動力和生產力。生態現代化加快了多項環保技術,包括增加能源和資源效率,產品和工藝創新,環境管理和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清潔技術(英語:Clean Technology),有害物質替代品等等。這些領域,不僅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廢料的排放量,而且還改善了工業技術的質量和結構。人類與自然能共同進化,提升環境的承載能力,生態現代化為人類帶來積極作用。
生態現代化的重要概念包含多樣不同的鄰近功能和重疊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生態現代化研究, Peking University出版, ISBN/ISSN : 7301113218
- Beck, U., 1999,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ISBN 0-7456-2221-6.
- Braungart, M., and McDonough, W., 2002,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 New York, N.Y., North Point Press.
- Christoff, P., 1996,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ecological modernitie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5(3), pp. 476–500.
- Bullard, R., (ed.) 1993, Confronting Environmental Racism: Voices from the Grassroot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 Dickens, P. 2004, Society & Nature: Changing Our Environment, Changing Ourselves, Cambridge, UK, Polity, ISBN 0-7456-27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