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盛華埠
美國 纽约市 皇后区 境內存在多个唐人街 。皇后区的第一个唐人街出现在法拉盛 ,最初作为曼哈顿华埠 的卫星唐人街,但随着日后的发展,今天反过来又形成了自己的卫星唐人街:埃姆赫斯特(艾滸) 、可樂娜 以及皇后区东部。
纽约大都会区 拥有亚洲 以外的最大的华裔人口,截至2013年,有779,269人[ 1] ,包括至少12个唐人街, 包括6个[ 2] (或9个)新兴的唐人街:纽约市 皇后区 的可乐娜和白石[ 3] ,曼哈顿的东哈莱姆 ,一个在拿骚县 ,长岛 ; 新泽西州 的爱迪生 和帕西帕尼-特洛伊山[ 3] ,更不用说在纽约市大都会地区到处出现的新兴的华裔飞地。
纽约市是全美国华人 最多的城市,2014年估计有573,388人,为中国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地[ 4] 。在纽约市的五个区中,毗邻地位于长岛 西部的布鲁克林区 和皇后区 ,都拥有大量的华人居民,而且增长也最快[ 5] [ 6] 。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的华人数量已经在美国所有城市中,仅次于纽约市本身。
华人 在纽约市定居,已有相对较长的历史。第一个中国 移民在1870年左右来到曼哈顿下城 ,寻找美国提供的黄金机会[ 7] 。到1880年,五点一带的华人区估计有200到多达1,100名华人[ 7] 。
然而,1882年生效的美国排华法案 ,造成了移民到纽约和美国其他地区的华人数量的急剧下降[ 7] 。后来,1943年,中国人被给予了少量的移民配额,社区人口逐渐增加,到1968年,美国华人人口迅速增加[ 7] 。在过去几年中,主宰唐人街几十年的粤语 的地位,正迅速被大部分中国新移民的通用语 官话 所取代[ 8] 。
法拉盛 是亚洲 以外,以及纽约市内,最大和发展最快的唐人街 之一。法拉盛华埠[ 9] 位于缅街(Main Street)及其以西地区,特别是沿着罗斯福大道(Roosevelt Avenue)的地段,已经成为法拉盛华埠的主要枢纽。然而,法拉盛华埠继续沿着凯辛娜大道向东南延伸,并向北越过了北大道(Northern Boulevard)。
1645年,根据荷兰西印度公司 的宪章,荷兰 殖民者在法拉盛河东岸建立了法拉盛,为新尼德兰 殖民地的一部分。该镇以荷兰 西南部城市,该公司的主要港口弗利辛恩 命名;法拉盛则是这个城镇的荷兰语名字的盎格鲁化 。
1664年,英国人控制了新阿姆斯特丹 ,结束了荷兰对殖民地的控制,并重新命名为英属纽约省 。当皇后县于1683年成立时,法拉盛镇就是组成该县最初的五个镇之一[ 10] 。
在1970年代之前,广东移民一直占据纽约市的华人移民的绝大多数;但是在1970年代,第一波说官话而不是粤语的华人移民——台湾移民到达纽约市。由于曼哈顿华埠 由操粵語的工人阶级的粵籍移民所主导,再加上曼哈頓的居住條件擁擠,學歷、經濟及社會地位较高的台籍移民没有选择曼哈顿华埠,而选择在法拉盛定居。随着台湾人口的增长,法拉盛唐人街创造了更高的生活水平 和更好的住房条件。
台湾移民在以白种人 为主的法拉盛建立了立足点。这次来自台湾 的移民潮,是第一批到达法拉盛的华人。因此它被称为“小台北”或“小台湾”。许多来到法拉盛的移民,是被中国共产党 击败,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 的支持者以及军人的后代。与此同时,除了来自台湾的移民,大批韩国 移民也在法拉盛安家。
多年来,来自不同地区和中国各省的许多非粤语华裔新移民陆续抵达纽约市。这导致另外形成了一个“国语埠”(Mandarin Town),逐渐取代了“小台北”。这波移民操国语和其他中国方言。和台湾人一样,他们也在屬粵語區的曼哈顿唐人街面临語言及文化上的溝通障礙,因此定居在法拉盛以及艾浒(Elmhurst)。法拉盛的华人在几十年里变得非常多样化,因为来自不同省份的人们开始到达,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融入到唐人街[ 11] [ 12] [ 13] [ 14] 。
法拉盛及其唐人街毗邻着同样快速增长的长岛韩国城[ 15] 。
缅街和罗斯福大道的交汇处是法拉盛的商业中心,在社区的最西部边缘,集中了大量的中国和韩国企业,包括亚洲餐馆。华人企业尤其主导了缅街及其西边的街区。该地区商店的大部分标志和广告已使用中文。华人占亚洲人口和法拉盛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法拉盛华埠已经增长到成为亚洲以外的第二大唐人街。事实上,法拉盛唐人街可能会在几年内超越原来的曼哈顿唐人街本身。[ 16] [ 17] [ 18]
法拉盛华人商会1986年估计,法拉盛约有6万华人。[ 19] 1990年,亚裔占法拉盛核心区人口的41%,华人又占亚裔的41%。[ 11] 并且,华人在亚裔以及法拉盛及其唐人街的总人口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来自中国大陆 的合法[ 20] [ 21] 和非法移民[ 22] 的高比率,持续刺激在法拉盛的华人的增长,如同纽约的所有唐人街一样。
根据《纽约每日新闻 》的文章,法拉盛的唐人街作为纽约市第二大华人社区,拥有33,526名华人,从17,363人,已经增长了93%。布鲁克林華埠 现在则排名第一,成为纽约的最大的唐人街,有34,218名华人,比起2000年的19,963人,增加了71%。至于曼哈顿的唐人街,其华裔人口从2000年的34,554人下降到28,681人,排名第3位,下降了17%。[ 23]
纽约 法拉盛华埠, 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法拉盛华埠,缅街、凯辛娜大道和41大道的交汇处。2016年,
皇后區 快速增长的华人接近25万,
[ 24] 居除纽约市以外的美国各城市第一名。
法拉盛现在与曼哈顿的唐人街竞争,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 25] 被称为“中国曼哈顿”。[ 26] 一年一度的春节 游行,规模越来越大。在法拉盛,开设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超市,出售多种多样且独特的中国食品和配料,其中最大的包括香港超级市场 和纽约超市,华人连锁超市也在迅速成长。[ 27] [ 28] [ 29] 法拉盛作为在亚洲之外中国文化的中心崛起,归因于美国华人显著的多样性。
官话 [ 30] (包括北京方言 、东北话)、闽语 (包括闽東话 、莆田话 、闽南话 )、吴语 (上海话 、苏州话 、杭州话 、温州话 )、粤语 和英语,在法拉盛唐人街都普遍使用,而客家话 和蒙古语 现在也出现。
中国菜 的流行风格在法拉盛无处不在,[ 31] 包括客家菜 、臺湾菜 、上海菜 、湘菜 、川菜 、粤菜 、闽菜 、新疆菜 、浙菜 以及韩国中华料理。甚至相对冷门的东北菜, 以及蒙古美食,现在可以在法拉盛找到。[ 32]
《北美世界日报 》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总部设在皇后区的白石,在法拉盛也设有办事处。[ 33] 许多其他中文报纸例如《中国报 》、《星岛日报 》、《大纪元时报 》,以及其他英文出版物,在法拉盛都能得到。
皇后图书馆 法拉盛分馆
皇后图书馆 最大的法拉盛分馆位于凯辛娜大道和缅街的交叉点。[ 34] 该图书馆设有一个用于公共活动的礼堂。
纽约医院皇后区(New York Hospital Queens)是纽约长老会保健系统的成员,是一个主要的医疗中心,为法拉盛及周边社区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服务。[ 35] 很多三级医疗诊所也为法拉盛的居民服务。
在法拉盛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旨在帮助新老中国移民。[ 36]
大通銀行 在法拉盛的一家分行,附帶中文行名是該地一個特色之一
纽约市地铁 IRT法拉盛线 的法拉盛-缅街车站 位于缅街和罗斯福大道的交叉点,是法拉盛华埠的心脏,纽约市第三繁忙的十字路口,仅次于曼哈顿的时报广场 和先驱广场 。这是皇后区最繁忙的地铁站。[ 37] 在缅街/罗斯福大道的交叉点还有许多公共巴士和铁路连接服务唐人街,包括22路巴士以及长岛铁路 的支线[ 38] 。法拉盛华埠从几条主要高速公路很容易到达,与纽约市和长岛的其他唐人街之间有穿梭巴士来往。
法拉盛唐人街的政治地位似乎显着增加。台湾 出生的劉醇逸 ,曾任纽约市议员,代表20区,包括法拉盛唐人街和皇后区其他北部社区,在2009年11月当选为纽约市主计长。同时,出生于中国 上海 的顧雅明 当选,继承刘醇逸的议员席位。
艾浒唐人街
迅速成长的艾浒(Elmhurst)唐人街[ 39] 是皇后区继法拉盛唐人街之后新开发的第二个唐人街。从前开设中国商店的区域很小,只包括81街和康沃尔大道之间的百老汇,但是现在已扩大到45大道和惠特尼大道,正在发展成法拉盛唐人街的卫星唐人街。该地区还有许多东南亚 的商业和商店,包括马来西亚华人 ,新加坡华人 ,印度尼西亚人 (包括印尼華裔 ),泰国人 (包括泰國華裔 )和越南人 (包括越南華裔 )的商业。香港超级市场 和纽约超市作为艾浒唐人街最大的中国超市,销售不同的食品品种[ 40] [ 41] 。到目前为止,国泰银行 (前亚洲银行)作为唯一的中国银行和这个繁荣的唐人街的主要金融资源,虽然汇丰银行 、美国大通银行 和其他银行也位于艾浒的百老汇。如同法拉盛的唐人街,艾浒也有非常高的人口比例说官话,虽然也有许多人说客家话等其他语言。
艾浒唐人街的附属部分是可乐娜(Corona)社区,一个新兴唐人街,在地理上连接法拉盛和艾浒两个较大的唐人街[ 42] 。
《北美世界日报 》
自2000年以来,成千上万的美国华人迁居到白石,使邻近的法拉盛唐人街达到相当规模,并继续向东扩展,不仅在皇后区区内,还进入了毗邻的長島 上的拿骚县 [ 43] [ 44] [ 45] 。
位於白石地區 的《北美世界日报 》是美国最大的中文报纸[ 43] 也是中国以外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发行量为35万份[ 33] ,在邻近的法拉盛唐人街也有办事处。香港 李锦记 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纽约办事处也位于白石[ 46] 。
2010年12月20日,紐約市市長 麥克·彭博 為紀念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 中於世界貿易中心北塔 罹難的白石地區華裔居民黃恩怡(Jennifer Yen Wong),簽署了紐約市議會 立法法案[ 47] ,將白石地區的第25大道命名為黃恩怡路(Jennifer Y. Wong Way)。街牌於2011年8月13日正式由紐約市議員豪樂阮 揭幕,位於第25大道及烏托邦公園大道 交會口[ 48] [ 49] 。
^ ACS DEMOGRAPHIC AND HOUSING ESTIMATES 2013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1-Year Estimates New York-Newark-Bridgeport, NY-NJ-CT-PA CSA . U.S. Census Bureau. [2014-11-1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0-08).
^ Kirk Semple. Asian New Yorkers Seek Power to Match Numbers .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6-23 [2014-10-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2-03).
^ 3.0 3.1 Lawrence A. McGlinn. Beyond Chinatown: Dual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New York City, 2000 (PDF) . Middle States Geographer. 2002, 35 (1153): 4 [2014-10-03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10-29).
^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2 Supplemental Table 2 .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4-03-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6-24).
^ Kings County (Brooklyn Borough), New York QuickLinks . U.S. Census Bureau. [2014-03-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3-04).
^ Queens County (Queens Borough), New York QuickLinks . U.S. Census Bureau. [2014-03-0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6-02-25).
^ 7.0 7.1 7.2 7.3 Waxman, Sarah. The History of New York's Chinatown . ny.com. [2014-10-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5-25).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1-06-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7-14).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yong Gap Min . Pine Forge Press - An Imprint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6 [2010-11-08 ] . ISBN 978-1-4129-0556-5 .
^ Before the Five Borough City:Queens . [2017-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7-03). This later map shows former boundaries of the Town of Flushing. The map does not show the towns that were part of Queens and are now part of Nassau.
^ 11.0 11.1 Nancy Foner. New immigrants i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001: 158–161 [2017-01-19 ] . ISBN 978-0-231-12414-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2-22).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 - Google Books . Books.google.com. [2011-08-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6-29).
^ Chinatown: The Socioeconomic ... - Google Books . Books.google.com. 1995-01-24 [2011-08-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6-29).
^ David M. Reimers. Still the golden door: the Third ... - Google Books . Books.google.com. [2011-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1-31).
^ Asian Americans: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Pyong Gap Min . Pine Forge Press - An Imprint of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6 [2013-01-11 ] . ISBN 9781412905565 .
^ Foner, Nancy. New immigrants in New York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001: 158–161 [2017-01-19 ] . ISBN 978-0-231-12414-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2-22).
^ Min Zhou.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 Immigration, Ethnicity, and Community .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57–59 [2017-01-19 ] . ISBN 978-1-59213-858-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2-22).
^ Montefinise, Angela. Koreans In Queens: Finding A Second Home In The Borough Of Queens . Queens Tribune . 2002 [2010-09-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年7月28日).
^ Hsiang-shui Chen. Chinese in Chinatown and Flushing . [2010-03-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7-20).
^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1 Supplemental Table 2 .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2-09-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8-08).
^ 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 2010 Supplemental Table 2 . 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2012-09-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7-12).
^ John Marzulli. Malaysian man smuggled illegal Chinese immigrants into Brooklyn using Queen Mary 2: authorities . New York: © Copyright 2012 NY Daily News.com. 2011-05-09 [2012-09-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5-05).
^ Daniel Beekman. The changing Chinatowns: Move over Manhattan, Sunset Park now home to most Chinese in NYC . NY Daily News. 2011-08-05 [2012-09-1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12-11).
^ Selected Population Profile in the United States - 2016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1-Year Estimates Queens County, New York Chinese alone .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November 26, 2017]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2-14).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0-04-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7-14).
^ Vera Haller. Downtown Flushing: Where Asian Cultures Thrive .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0-01 [2014-10-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9-09).
^ Queens: what to do, where to go (and ... - Ellen Freudenheim - Google Books . Books.google.com. [2011-12-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6-29).
^ Nosh New York: The Food Lover's ... - Myra Alperson - Google Books . Books.google.com. [2011-11-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1-07).
^ Greenhouse, Steven. Supermarket to Pay Back Wages and Overtime - NYTimes.com . Cityroom.blogs.nytimes.com. 2008-12-09 [2011-11-2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11-01).
^ Semple, Kirk. In Chinatown, Sound of the Future Is Mandarin . The New York Times. 2009-10-21 [2011-07-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7-14).
^ Julia Moskin. Let the Meals Begin: Finding Beijing in Flushing .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7-30 [2011-06-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8-29).
^ Moskin, Julia. Northeast China Branches Out in Flushing .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2-09 [2011-05-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1-13).
^ 33.0 33.1 "Contact U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Page in Chines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orld Journal. Retrieved on 2014-10-03. "New York Headquarters 141-07 20th Ave. Whitestone, NY 11357"
^ Flushing . Queens Library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2-23).
^ New York Hospital Queens . [2010-04-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6-19).
^ Chinese Immigrants Services, Inc. . [2010-04-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5-27).
^ The Ten Busiest Subway Stations 2010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 [2013-10-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2-11).
^ MTA/New York City Transit Subway Line Information - Flushing-Main Street/Roosevelt Avenue . [2010-04-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4-24).
^ A Growing Chinatown in Elmhurst . [2010-10-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7-11).
^ Nosh New York . [12 April 201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1-07).
^ Greenhouse, Steven. Supermarket to Pay Back Wages and Overtime . The New York Times. 2008-12-09 [2017-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11-01).
^ Lawrence A. McGlin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UNY-New Paltz. Beyond Chinatown: Dual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New York City, 2000, Page 4 (PDF) . Middle States Geographer, 2002, 35: 110–119, Journal of the Middle States Division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2013-03-19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2-10-29).
^ 43.0 43.1 Carol Hymowitz. One Percenters Drop Six Figures at Long Island Mall . Bloomberg L.P. 2014-10-27 [2014-10-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0-27).
^ Heng Shao. Join The Great Gatsby: Chinese Real Estate Buyers Fan Out To Long Island's North Shore . Forbes. 2014-04-10 [2014-10-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0-07).
^ Michelle Conlin and Maggie Lu Yueyang. The Chinese take Manhattan: replace Russians as top apartment buyers . Thomson Reuters. 2014-04-25 [2014-11-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2-05).
^ "Contact Infor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ee Kum Kee. Retrieved on 2014-10-03. "30-56 Whitestone Expressway, Suite #350, Whitestone, NY 11354 USA"
^ Streets Renamed to Honor 9/11 Victims . World Trade Center Health Registry. 2010-12-20 [2022-03-1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9-21).
^ Whitestone 9/11 Victim Wong Memorialized . Queens Gazette. 2011-08-17 [2022-03-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3-15).
^ 纽约纪念911死难华裔精英 25大道命名黄恩怡路 . 中国新闻网 . 2011-08-15 [2011-12-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12-16).
40°44′32″N 73°52′43″W / 40.7422°N 73.8786°W / 40.7422; -73.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