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小調第1號鋼琴四重奏 | |
---|---|
目錄號 | K. 478 |
创作 | 1785年 |
樂章 | 3 |
配器 |
|
G小調第1號鋼琴四重奏,作品號K. 478,是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寫於1785年的室內樂作品。
根據Georg Nikolaus von Nissen(莫扎特初版傳記的作者,康絲旦采的第2任丈夫)的記載,莫扎特受維也納樂譜出版商法蘭茨·霍夫邁斯特之邀,寫作一組三首的鋼琴四重奏創作[1][2](一說為六首[3])。當時莫扎特正忙於《费加罗》,不過他亦有急迫的金錢需求,故答允了霍夫邁斯特的要求[註 1]。
此章节需要扩充。 |
手稿顯示,作品完成於1785年10月16日(16 d'ottobre 1765),霍夫邁斯特則在12月出版了這首K. 478四重奏。之後,由於K. 478的銷售成績不佳,霍夫邁斯特便拒絕再出版其餘五首作品[註 2]。
根據Nissen所述,霍夫邁斯特認為K. 478的難度過高,對於主要以業餘演奏者為主的室內樂市場來說不甚適合,這亦是他婉拒出版其他作品的原因之一[3]。傳言霍夫邁斯特甚至願意補償莫扎特的經濟損失,以換取他不再繼續寫作此類作品[2]。出版於威瑪的期刊《Journal des Luxus und der Moden》紀載了霍夫邁斯特的看法(1788年6月):「若讓能力有限的人演奏,只怕連四個小節都撐不過去,便會解體⋯⋯由訓練有素的演奏家研讀後所進行的演出,將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5] 這點反應了莫扎特在生前便有的名聲,即做為一名極為傑出的作曲者,他的作品經常具有較高的技術難度[註 3][6]。此外,鋼琴四重奏在當時仍是少見的曲類,其能見度有限,也限制了樂譜的銷路──值得一提的是,貝多芬在1785年也完成了三首同樣體裁的作品,當時他15歲,但這些作品在貝多芬生前也未得到出版。
在莫扎特過世後,樂譜商約翰·安德雷將K. 478改編為弦樂五重奏的形式,這個改編得到了較好的市場反應[3]。
本曲共三個樂章:
莫扎特對這首曲子的情有獨鍾,可以從他將其中的主題移植至其他作品的現象得到側証。在E♭大調單簧管三重奏(K. 498)的終曲樂章中,使用了本曲第1樂章的次要主題。此外D大調輪旋曲(K. 485)則再現了本曲第3樂章的相似素材[3][註 4]。
本曲1785年12月出版時所使用的標題為「為羽管鍵琴(或古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所作的四重奏」(法語:Quatuor pour le Clavecin ou Forte Piano, Violon, Tallie [sic] et Basse[註 5]),其中對鍵盤樂器的指陳引起了專家的興趣。在18世紀晚期,羽管鍵琴仍盛行於歐洲各地,不過若細察莫扎特在曲中的安排,可以推測他心中所想極可能是使用於協奏曲的維也納式鋼琴。學者Basil Smallman則認為,以K. 478的風格來說,現代鋼琴「亦是相當合適的替代方案」[7]。
多數莫扎特筆下的G小調作品(e.g. 弦樂五重奏K. 516、第40號交響曲K. 550)皆具有獨特的感徵,這個現象已為所有莫扎特學者所認可。而在這些G小調作品中,K. 478可能是最早期的成熟範例。
solomon maynard moz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