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塘寺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中国 |
位置 | 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曲美乡 |
坐标 | 29°11′40″N 88°45′42″E / 29.19444°N 88.76167°E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噶当派 |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 |
纳塘寺 | |
地址 |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曲美乡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宋 |
认定时间 | 1962年11月20日 |
地圖 | |
纳塘寺,又译“纳唐寺”、“那当寺”、“拉尔塘寺”等等,清朝雍正帝赐名“普恩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曲美乡,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1]
纳塘寺位于日喀则市驻地西南的中尼公路旁边,距离日喀则市区20公里。[1]
纳塘寺,藏语意为“象鼻平地寺”(“纳”为“象鼻”,“塘”为“平地”)。相传,1039年(藏历第一绕迥之土兔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到西藏传教,途经此地休息时,向随行的弟子问道:“山旁的平地上有何物?”弟子们回答:“那座山形似大象的鼻子,平地上有一块大岩石和16只金黄色的蜜蜂。”阿底峡乃高兴地说:“不久的将来,此地就会出现一座有名的寺庙,对我佛的教法广为弘传。16只金黄色的蜜蜂是16尊者的化身,大岩石即是象征着寺庙。”还说“此地殊胜,是16尊者经常驻足的地方,吉祥无比。”[1]
1153年(藏历第三绕迥之水鸡年),阿底峡圆寂已近百年,噶当派弟子董敦·罗追札巴在此创建纳塘寺,后来逐渐发展为纳塘寺系统。董敦·罗追札巴是侠尔瓦(1070年-1141年)的弟子,1106年(藏历第二绕迥之火狗年)生于西藏夏阁河之加喀则邬芒村董氏家族。他曾师从俄措寺堪布多巴钦波的弟子嘉杜学习佛经,主修戒律经教。此后,他来到前藏师从侠尔瓦学经十年。侠尔瓦很喜欢他,将噶当派所有教法传授给他,他在众弟子中名列首位。侠尔瓦圆寂之后,他在纳塘地方讲经十二年(1141年-1152年),聚集起一批僧人,于1153年创建纳塘寺。此后十四年,他住持该寺,制定了寺规,收弟子传法。晚年,他将法座传给多敦喜饶札,自己则到拉多绛之达德曲隆地方(今萨迦县境内),于1166年(藏历第三饶迥之火狗年)圆寂,享年61岁。[1]
纳塘寺以传承喀且班钦·释迦室利(1204年入藏)的律学而闻名,但该寺主要还是传承噶当教典派的法统,为噶当派律宗道场。据称,该寺第三任法台都孜扎巴曾目睹三十五佛(即“忏悔佛”,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灭佛、竖德佛、梅檀功德佛、无量拘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毕佛、莲花光游戏神通佛、才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尖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市北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德婆罗树王佛)、尊胜佛母、16菩萨(指密教16菩萨:弥勒、不空、除忧、除恶、香象、大精进、虚空藏、智幢、无量光、贤护、纲明、月光、文殊、辨积、金刚藏、普贤)之显现。此后,该寺学者札巴僧格创建“参尼扎仓”(法相辩经院),觉丹热智等人塑造了该寺释迦牟尼像。该寺法台朗扎巴建成“宁玛拉康”,其弟子门朗楚臣修建该寺大经堂。该寺第六辈法台尼玛坚赞任命严持戒律的八虚,整饬戒律。该寺第九辈法台扎巴尊追在元世祖时期,常驻北京讲经。[1]
纳塘寺逐渐建成之后,鼎盛时期共有4个扎仓、13个经堂,还有常住三千多僧人的僧舍。《卫藏道场胜迹志》记载:“寺庙内有加持力的佛像经塔极多,特别是一尊名为曲米度母(是从曲米迎请来的度母像)颇为神灵。还有颇罗鼐台吉时雕刻的《甘珠尔》大藏经版,释迦佛本生事迹版,十六尊者的挂像版等印版。其内供的佛宝遗物有仲敦巴大师的水晶手杖,很多噶当前辈祖师的用具遗物。特别是纳塘的历任座主都是十六尊者圣人的化身,他们曾经用过的资具很多是非常珍贵的。”该寺珍藏的佛像中,最灵异的是合金铜制的弥勒佛像,传说为从印度请来;还有大型释迦牟尼金身像以及菩萨、罗汉、护法神像。各殿堂的墙壁及转经回廊等处,绘有壁画,内容包括佛本生图、建寺历史、高僧传、显密佛像、本尊、坛城等等。寺内曾经存有大量元朝、明朝、清朝以来的唐卡等等文物,另有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和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敕诰各一件。大殿外的廊檐上曾经悬挂着清朝雍正帝御笔“普恩寺”金字匾额。措钦大殿旁边,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塔殿,殿内为该寺历代祖师、法台的灵塔。其中最大的一座灵塔,平面呈方形而多角,塔身下部第一、二层内四周各有窟殿,窟殿内共有16个小经堂,各小经堂内均供奉佛、菩萨、护法神像。[1]
该寺鼎盛时期,有僧人三千余人,但到西藏民主改革前仅一百六十多人。因年久失修,到西藏民主改革前,该寺各经堂、殿宇均已倒塌,仅存大殿,文化大革命中大殿也被毁。1980年代,政府拨出专款修复该寺,并集中了一批僧人在寺内开展宗教活动。[1]2012年,该寺僧人阿旺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爱国守法先进僧尼。[2]
纳塘寺设有“纳塘印经院”,是西藏最早的印经院。据古代藏文史书记载,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年-1311年),元朝国师尊巴绛央委托前藏欧巴·洛赛益西等人编纂《甘珠尔》和《丹珠尔》,并且派洛赛益西驻纳塘寺。洛赛益西与译师索南沃赛、若南秋崩将藏区的《甘珠尔》、《丹珠尔》各种抄本搜集齐备,整理编辑出抄本,存放在纳塘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之后,布敦·仁钦珠(1290年-1364年)应蔡巴·贡嘎多杰的聘请,对纳塘抄本《甘珠尔》和《丹珠尔》重新整理、分类、编目。入《甘珠尔》和《丹珠尔》之图书限于译典,译典分经、咒两个部分,其中又分为佛语、论疏两类,故有《甘珠尔》和《丹珠尔》之名。清朝康熙年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683年-1706年)亲自命令建造《甘珠尔》印经院。到18世纪中叶,颇罗鼐·索南道吉(1689年-1747年)当政时期,积极发展印经,颇罗鼐自各地选拔有技艺的人才,刻成全套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木版。此后以布敦·仁钦珠编纂的《甘珠尔》和《丹珠尔》抄本为底本,刻制成《甘珠尔》和《丹珠尔》西藏印经版,后来被称作“纳唐古版”,此经版及印本现在均已失传。1730年,七世达赖格桑嘉措(1708年-1757年)责成噶厦噶伦颇罗鼐抢救并整理西藏古籍以及佛经,根据纳塘古版,参照蔡巴、布敦目录增刻,称为“新版”,又称“官版”,用二十多年刻成了各种藏文书籍的印版。经版中,属于经藏部分的《甘珠尔》共有108部,属于佛经注疏、论著、大小五明、天文历算的《丹珠尔》论藏共有215部。版成之后,由班禅和达赖加持开光,存放在纳塘寺印刷流通。该版的首批印本,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及拉萨布达拉宫尚存有原本。纳塘版不仅内容丰富,还带有套色的版画。如现存的《释迦西行传》版本,图文并茂,和现代的连环画类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