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漢人 Tâi-uân Hàn-jîn(臺語) Thòi-vàn Hon-ngìn(客家語) | |
---|---|
總人口 | |
臺灣人口中約97%[1] | |
分佈地區 | |
臺灣島、澎湖群島 | |
語言 | |
中華民國國語 閩語(閩東片、莆仙片、閩南片(台語)) 臺灣客家語 其他漢語 | |
宗教信仰 | |
華人民間信仰(臺灣民間信仰)、佛教、道教、一貫道 基督宗教(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回教)及其他宗教 |
臺灣漢人,或稱臺灣漢族,是指出生或居住在臺灣群島及澎湖群島的漢族,主要由17至19世紀間、1945年至1949年間等兩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構成[2]。明末至清代零星由山東[a]、江蘇[b]、浙江[c]、江西[d]、福州府[e]、興化府[f]、廣州府[g]以及多數福建、廣東兩省的閩南裔臺灣人[h]和客家裔臺灣人[i]等地渡臺移民後裔形成最早的一批。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國民政府)仍不斷有閩、粵人來到大正、昭和年間日本治下的臺灣謀生[j]。而1945年至1949年的移民成分更為複雜、來源更廣。其為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群[37],佔臺灣總人口中約97%[1]。现在的主要語言有中華民國國語、臺語、臺灣客家語等三種;臺灣日治時期受官方同化政策的影响,日語也曾與臺語(時稱臺灣語)、客家語(客語)並列為主要語言之一[38];二戰後因的語言政策所致,現今以中華民國國語為通用語言。[39]
臺灣漢族並沒有簡單、統一的規定,常見的標準包含:有移民背景(主要從中国大陸)、會過漢族傳統節日。有時會使用反面的定義。像是臺灣漢族可以被定義為:不使用臺灣原住民族(如阿美族、西拉雅族)的語言,也不過這些民族的傳統節日。
臺灣漢人有兩波主要的移民潮:來自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清朝,以及1945年至1949年的中國大陸。
年份 | 人口 |
---|---|
1684 | 120,000[40] |
1764 | 666,210[40] |
1782 | 912,920[40] |
1811 | 1,944,737[40] |
1840 | 2,500,000[40] |
1902 | 2,686,356[41] |
1926 | 4,168,000[42][nb 1] |
1944 | 6,269,949[43] |
1956 | 9,367,661[44] |
1926年的普查統計中,3,116,400人籍貫為福建、586,300人為廣東。(以移民時清朝及明朝的區域劃分福建省及廣東省。)數據顯示,以福建安溪人和廣東惠州人[k]的地理分布最為集中。
省份/居民(千人) | 福建 3,116.4 |
廣東 586.3 |
其他 48.9 | ||||||||||
---|---|---|---|---|---|---|---|---|---|---|---|---|---|
省內所屬的主體地方 | 下府(下四府) |
上府(上四府)[註 1] |
下府(下四府) |
上六府[註 2] | |||||||||
州府/居民(千人) | 泉州 1,681.4 |
漳州 1,319.5 |
汀州 42.5 |
龍巖 16.0 |
福州 27.2 |
興化 9.3 |
永春 20.5 |
潮州 134.8 |
嘉應 296.9 |
惠州 154.6 | |||
地區/居民(千人) | 安溪 441.6 |
同安 553.1 |
三邑 686.7 | ||||||||||
語 言 ︻ 方 言 ︼ |
閩 南 ︻ 泉 州 ︼ |
閩客 南家 ︻︻ 南 靖 漳、 平 和 州、 詔 安 ︼︼ |
客 家 ︻ 汀 州 ︼ |
閩客 南家 ︻︻ 龍 巖汀 、 漳州 平 ︼︼ |
閩 東 ︻ 福 州 ︼ |
興 化 ︻ 莆 田 、 仙 遊 ︼ |
閩 南 ︻ 泉 州 、 大 田 ︼ |
閩客 南家 ︻︻ 豐 順 潮、 饒 平 州、 大 埔 ︼︼ |
客 家 ︻ 四 縣 、 長 樂 ︼ |
閩客 南家 ︻︻ 潮 州海 、 漳陸 州 ︼︼ |
多 種 語 言 |
族群間的衝突,被清朝稱為「分類械鬥」,造成的結果就是決定了族群的分佈。多數衝突是漳州和泉州之間的漳泉械鬥 [59] ,以及閩南、廣東(多為客家)間的閩粵械鬥(閩客械鬥)。
臺灣第一位進士鄭用錫,寫了篇〈勸和論〉,希望藉此解決衝突。[60]
某些地區,因為某種語言的強勢,導致人口較少的族群去適應多數人使用的語言,並失去了原本的語言。他們被稱作「福佬客」或「客福佬」。[61]
臺灣漢人大多來自二戰前的福建和廣東,二戰後,漢族移民來自中國大陸的各個不同的省份(不限於閩粵)。除了與臺灣漢族一樣的閩南民系(包含潮州民系)和客家民系能較快融入二戰前移居的臺灣漢族外,其他漢族民系由於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思想等原因,有時導致這兩個群體之間生活習慣或觀念的不同。
在臺灣,漢族最早接觸到台灣原住民族,清治時期漢人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有極少部分(不足1%[62])漢人男子遂與平埔族女子成婚。明末至清代漢人亦經由教會、洋行與歐洲人交流,荷蘭、西班牙、墨西哥等地鑄造的錢幣也出現在日常生活[63]。
臺灣漢族分佈在臺灣島及澎湖群島,在臺灣島以西半部漢族人口最密集,東半部花蓮縣和臺東縣因較晚開發,漢人人口沒有西半部的高。在澎湖群島,全境分佈漢族閩南族群,主要為泉州同安裔[m]。
| |||||||||||||||||||||||||||||||||||||||||||||||||||||||||||||
臺灣漢人使用的語言包含漢語族的中華民國國語、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及其他漢語族語言,文字以臺灣漢字為主並以注音符號和羅馬字母(台羅)拼音。
洪惟仁將臺灣區分為七個語言區(不含金門、馬祖),其中一個為南島語區、五個漢語區、及一個混合區。[65]
地區 | 涵蓋的語言 | 涵蓋的行政區 |
---|---|---|
客家地區 | 主要:客家語(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次要:閩南語(偏漳腔) | 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 、臺中市、南投縣 、高雄市、屏東縣 |
北臺 | 閩南語(偏泉、漳腔) | 新北市、臺北市、宜蘭縣、基隆市、桃園市 |
中臺 | 主要:閩南語(偏泉州沿海、漳州內陸);客家語(詔安腔、大埔腔、海陸腔)、鄒語 | 桃園市新屋區西南角、新竹縣(沿海)、新竹市、苗栗縣(沿海)、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南投縣 |
南臺 | 主要:閩南語(混合、偏泉、偏漳腔);次要:客家語(四縣腔、海陸腔) | 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 |
澎湖 | 閩南語(偏泉、偏漳、混合腔) | 澎湖縣 |
漢族移民來到臺灣後,與島上其他的語言相互影響。例如臺灣閩南語中,一種土地面積的單位「甲」(0.9699英畝),來自荷蘭語「田地」一詞「akker」(akker>阿甲>甲)。
原始語言 | 羅馬拼音 | 華語釋義 | |
---|---|---|---|
荷蘭語 | 石文 | sak vun | 肥皂 |
日語 | 喞筒 | phong phu | 幫浦 |
原始語言 | 漢字 | 註解 |
---|---|---|
荷蘭語 | 熱蘭遮城 | Fort Zeelandia |
荷蘭語 | 富貴角 | hoek,岬 |
西班牙語 | 三貂角 | Santiago,聖地亞哥 |
西班牙語 | 野柳 | Diablos>野柳,iá-liú(閩南語) |
泰雅語 | 烏來 | Ulay>烏來,意為水很燙要小心>Kiluh-Ulay |
巴賽語 | 金山 | Kimpauri/Kimauri>金包里,kim-pau-lí(閩南語)>金山(日語) |
日語 | 高雄 | Takau(馬卡道語)>打狗,Táⁿ-káu(閩南語)>高雄,たかお,Takao(日語) |
日語 | 松山 | 松山,まつやま,Matsuyama(日語) |
日語 | 關西 | 鹹菜甕,Ham-coi-vung(客家語)>鹹菜,Kan-Sai(日語)>關西,Kan-Sai(日語) |
民系 | 食物 |
---|---|
福州 | 光餅、魚丸、佛跳牆 |
閩南 | 粿條、茯苓糕、雙糕潤、滷肉飯、雞肉飯、割包、蚵仔煎、豬血糕 |
客家 | 客家小炒、粄條、粄粽、薑絲大腸 |
戰後移民 | 牛肉麵、燒餅、油條、臭豆腐、蘿蔔絲餅 |
臺灣漢人大多數信仰道教和佛教(包含臺灣民間信仰),有11,796間登記立案寺廟(78.4%道教、19.6%佛教)[66],近現代亦多有信仰基督宗教者。
祭孔是早期漢族士紳生活中,很重要的信仰之一,著名的孔廟有臺南孔子廟、彰化孔子廟和臺北孔子廟等。
漢姓 | 威妥瑪拼音 | 閩語閩東片(福州話) | 閩語閩南片(臺灣話) | 客家話 | 人口 | 比例 |
---|---|---|---|---|---|---|
陳 | Chen | Ding53(Dìng) | Tân | Ciin Chin |
2,605,191 | 11.14% |
林 | Lin | Ling53(Lìng) | Lîm | Lim | 1,942,787 | 8.31% |
黃 | Huang | Uong53(Uòng) | N̂g(泉州音) Uînn(漳州音) |
Vong Bbong |
1,413,270 | 6.04% |
張 | Chang | Tuong55(Diŏng) | Tiunn(泉州音/漳州音) Tionn(漳州音) |
Zong24 Zhong53 Zhong33 Zhong11 |
1,234,180 | 5.28% |
李 | Li | Li33(Lī) | Lí | Li31 Li24 Li53 |
1,200,862 | 5.13% |
王 | Wang | Uong53(Uòng) | Ông | Vong11 Vong113 Ong53 |
961,744 | 4.11% |
吳 | Wu | Ngu53(Ngù) | Ngôo Gôo |
ng11 ng55 ng113 m53 |
944,949 | 4.04% |
劉 | Liu | Lau53 Liu53 (Làu和Liù) |
Lâu | Liew | 738,976 | 3.16% |
蔡 | Tsai | Cai213(Chái) | Tshuà | Cai | 681,012 | 2.91% |
楊 | Yang | Yong53(Iòng) | Iûnn(泉州音/漳州音) Iônn(漳州音) |
Iong/Rhong/Rhiong | 621,832 | 2.66% |
至清代結束前,臺灣已擁有福建漢人159姓[o]、廣東漢人約110姓,及少數其餘省份的漢人各姓[p]。閩粵移民當中的傳統大姓往往出自眾多村庄地點渡臺匯聚而成,一些相對少見的姓氏,有時也具有多個來源[q]。在傳統的漢人社會中,孩子繼承父親的姓氏。基於男性特異性的Y染色體上的短串聯重複序列,臺灣漢人析在大多數顯示出高單體型多樣性。[74]
民系 | 分類 | 著名例子 | 著名藝術家 |
---|---|---|---|
閩海 | 閩劇 | 三山閩劇社 | 蕭守梨、薛亦銀、陳開明、陳湘琴 |
布袋戲 | 霹靂布袋戲、聖石傳說 | 黃海岱、李天祿、鍾任壁 | |
歌仔戲 | 明華園 | 楊麗花、葉青、廖瓊枝、唐美雲 | |
高甲戲 | 南管新錦珠劇團 | 蘇玉蘭 | |
亂彈戲 | 漢陽北管劇團 | 李阿質、彭繡靜、王慶芳、潘玉嬌 | |
陣頭 | 電音三太子 | 九天民俗技藝團 | |
音樂 | 南管、北管、唸歌仔 | 陳美娥(南管)、邱婷(北管)、楊秀卿(唸歌仔) | |
客家 | 客家戲 |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 黃秀滿、曾先枝、張有財 |
音樂 | 客家八音、客家山歌 | 鄭榮興(客家八音) | |
戰後移民 | 相聲 |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 吳兆南、馮翊綱 |
二十世紀前由台灣漢人所著或與台灣相關的作品包括:東番記(陳第,1603)、裨海紀遊(郁永河,1697)、臺海使槎錄(黃叔璥,1722)、台北道里記(姚瑩,1821)、勸和論(鄭用錫,1854)、臺陽見聞錄(唐贊袞,1891)、臺游日記(蔣師轍,1892)。地圖及地誌類作品則有康熙臺灣輿圖(約1699~1704)、臺灣府志(1685~1764)、諸羅縣志(周鍾瑄,1717)、海國聞見錄(陳倫烱,1730)、噶瑪蘭廳志(1852)、臺灣輿圖並說(188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