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家電網(英語:National Grid),簡稱英國電網,是英國大不列顛島的高壓電網,維持該島的發電站、電纜與變電站等等的基建設施。該電網並不包含北愛爾蘭,而是由愛爾蘭的電網供應。
英國電網屬於廣域同步電網,與歐洲大陸電網一樣在50赫茲運作。該電網的大部分電纜都是40萬伏特,而也有少部分是27.5萬伏特。該系統有數條海底電纜,包括有直流電連往曼島,並有交流電通往泄蘭群島、愛爾蘭、法國、比利時、荷蘭、挪威和丹麥。
在1990年,該電網進行私有化,由原有的CEGB改為由數家企業擁有。自從2024年10月,該電網的傳輸系統運營商就是國有的國家能源系統管理局 (NESO)。
在19世紀末,尼古拉·特斯拉建立了三相電的概念[1][2],首先在英國泰恩河畔紐卡素使用。該發電系統於1901年成立[3],至1912年時已成為了當時歐洲最大的電力系統[4]。不過,英國其他地方此時仍舊在使用小型的電力供應系統。
在1925年,英國政府邀請了格拉斯哥商業家威爾子爵,來解決英國電網低效率且散落的問題。翌年,英國通過《1926年電力供應法》,正式建議英國建立一個“全國的電網”來供應電力[5]。該法律成立了中央發電局,是英國首個全國性管理同步電網的部門,該電網使用交流電,在13.2萬伏特和50赫茲運作[6]。
英國的電網由共6,400公里(4,000英里)長的電纜組成,鏈接122個效率最高的發電站。英國首座輸電塔在1928年7月14日於愛丁堡開始動工[7],於1933年9月落成[8][9]。在開始後早期,該電網雖與數個地區性的電網在緊急時能相連,但一般仍獨立運作。在1937年10月29日,該電網成功與其他的電網同步[10],並於1938年正式實現英國全國的電網。
同時,電力的用戶不斷增加,由1920年的25萬人,升至1938年的900萬人[9]。在二次大戰的倫敦大轟炸期間,該電網即派上用場,來代替因戰鬥而失效的巴特西與富咸發電站[9]。在1947年,該電網在《1947年電力法》進行國有化,同時由英國發電局來管理。
在1949年,英國電網加入了27.5萬伏特的電纜鏈接,來應對國家的電力需求。在設計該系統期間,工程師本預期在1970年會有3萬兆瓦的需求,但該電量只於1960年已超過。鑒於電力需求的快速增展,中央發電局進行了調查,來研究有關未來的電力需要[11]。最後,部門決定興建40萬伏特的電纜,同時把已有的27.5萬伏特電纜提升至40萬,使輸電更有效。該項目於1965年完工[11]。根據管理電網的 Grid Code,一個超過20萬伏特的輸電系統,就屬於“智能電網”[12]。
由2013至2018年,英國興建了一條2.2吉瓦的海底電纜,來連接蘇格蘭與威爾士北部,亦就是西部HVDC連接[13]。這是英國首個不是使用交流電的主要電網連接。
2021年,森麻實郡興建了一種新的非晶格輸電塔,連接欣克利角C核电站通往雅芳茅斯共35英里(56公里)的距離[14]。
2023年,由於國家安全的關係,該電網開始拆除來自中國國電南瑞的電訊設備[15]。
2024年,能源安全及淨零部創立了國家能源系統管理局 (NESO),來從英國國家電網公司買下該電網的營運權[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