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英語:Elizabeth J. Perry,1948年9月9日—),美國中國政治和歷史學者。
裴宜理1948年出生于上海,父母是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當教授的美國聖公會傳教士。1950年,她的父母到日本東京立教大學教書,她在校園中度過少女時期。[1][2]1966年,她回到美國纽约就讀威廉史密斯学院(現為霍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學院),1969年畢業。[3]1971年,她在华盛顿大学獲得政治學硕士學位。1978年,她在安娜堡密歇根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4][5]
她是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亨利罗索夫斯基講座教授、哈佛燕京學社社长。
她是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曾獲得古根漢獎學金,曾擔任亞洲研究學會主席。
裴宜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845年後中國民眾抗議活動與基層政治行為。她的著作 Shanghai on Strik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6](簡體字譯本《上海罢工:中國工人政治硏究》[7])榮獲1993年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8]
裴宜理主張,中共在中國大陸擊敗國民黨,除了意識型態、組織、社會結構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常被忽視的原因:挑動群眾的情緒。情緒工作(emotion work)以抗議活動與政治文化為基礎,中共將它系統化,成為心理工作策略的一部份。[9][10]
對革命傳統的不斷動員是中國共產黨獨特的能力,也是其合法性的重要來源。在中國很容易將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結合,因為中國革命傳統本身就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不少中國人可能對中國政府有諸多不滿,但中國民眾會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是本土的,而非舶來品。[11]
- 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1845-1945 (1980)
-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 Nien Rebellion (1981)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1985)
- Popular Protes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1992)
- Shanghai on Strike (1993)
- Urban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and Community in Chinese Cities (1995)
- Putting Class in Its Place: Worker Identities in East Asia (1996)
- Proletarian Power: Shangh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97)
- Danwei: The 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1997)
- Chinese Society: 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2000)
- Challenging the Mandate of Heaven: Social Protest and State Power in China (2002)
- Changing Meanings of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a (2002)
- Patrolling the Revolution: Worker Militias, Citizenship and the Chinese State (2005)
- Grassroots Political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07)
- Mao's Invisible Hand: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ace in China (2011)
-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2012)
- 裴宜理专栏. 天益思想库.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4).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