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澄 | |
---|---|
![]() | |
大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兼工部左侍郎 | |
籍貫 | 浙江嘉興 |
族裔 | 漢族 |
原名 | 許癸身 |
字號 | 原名癸身,字倬畇,號竹篔,一號竹筠 |
諡號 | 文肅 |
出生 | 道光乙巳九月廿二日巳時(1845年10月22日) 浙江嘉興 |
逝世 |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7月28日 (54歲)〕 ![]() 京師菜市口 |
配偶 | 妻沈氏;繼娶高氏;妾朱氏、朱氏 |
親屬 | 父許丙熺;母莊氏;子許惟源、許惟品 |
出身 | |
| |
經歷 | |
著作 | |
|
許景澄(1845年10月22日—1900年7月28日),原名癸身,字倬畇,號竹篔,一號竹筠[1],浙江嘉興縣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庚子被禍五大臣之一。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九月廿二日,許景澄出生于浙江嘉兴府城东甪里街附近祖宅。同治七年(1868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景澄深諳時事,經由大學士文祥以其才可任使節,向上推薦。光緒六年(1880年),召命其出使日本,因父喪丁憂,未能成行。守喪結束後,補授侍講。光緒十年(1884年),許景澄出使法、德、意、荷、奧五國。次年,兼任駐比利時公使。出使期間,負責勘驗、接收「定遠」等艦,並親赴造船廠調查,撰成《外國師船表》,疏清朝廷,建議加強海防。
光緒十六年(1890年),再任出使俄、德、奧、荷四國大臣。十八年(1892年),任光祿寺卿,十九年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俄國出兵佔據帕米爾地區薩雷闊勒嶺以西二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許被清政府派為談判代表,駁斥俄國侵略行徑,不得要領。二十一年(1895年)任工部左侍郎。二十三年(1897年),許任德國使臣時,奉清政府命,力阻俄國西伯利亞鐵道經中國領土向南延伸。二十四年(1898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兼工部左侍郎,兼任中東鐵路公司督辦;二十五年改吏部右侍郎旋遷左侍郎,又充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總教習,管學大臣。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興起,許力阻義和團駐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砲台後,清政府利用義和團力量,並派出官兵攻打外國使館,許與徐用儀、袁昶等反對依仗拳民神功對外宣戰,力諫剿拳民,誅縱匪禍首,以退洋兵。
許冒死上書慈禧說:「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慈禧大怒,許景澄被定「任意妄奏」、「語多離間」罪名;7月28日,與袁昶被斩首於北京菜市口。宣統元年,追諡文肅。[2] 受业师之一原嘉兴知府瑞琇、礼部尚书贵庆之子。
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时任浙江巡抚增韫请求为許景澄、袁昶和徐用儀三人建立专祠,“予故兵部尚書徐用儀、吏部右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在杭州西湖建立專祠。從浙江巡撫增韞請也。”[3],于是在杭州西湖建有三忠祠。
[在维基数据编辑]
官衔 | ||
---|---|---|
前任: 李端遇 |
光祿寺卿(漢) 光緒十八年八月三日-光緒十九年三月十六日 (1892年9月23日-1893年5月1日) |
繼任: 沈恩嘉 |
前任: 汪鳴鑾 |
工部左侍郎(漢) 光緒廿一年六月十日-光緒廿五年五月九日 (1895年7月31日-1899年6月16日) |
繼任: 梁仲衡(署) |
前任: 徐會灃 |
吏部右侍郎(漢) 光緒廿五年五月九日-光緒廿五年十一月廿六日 (1899年6月16日-1899年12月28日) |
繼任: 陳學棻 |
前任: 徐會灃 |
吏部右侍郎(漢) 光緒廿五年十一月廿六日-光緒廿六年七月三日 (1899年12月28日-1900年7月28日) |
繼任: 陳學棻
|
外交職務 | ||
前任: 李鳳苞 |
出使德國欽差大臣 兼驻法、意、荷、奥;1885年兼驻比国 1884年4月28日-1877年6月23日 |
繼任: 呂海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