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嗣慶

陳嗣慶
封爵顺流伯→彰诚侯
封號建国大王
氏族墨乡陈氏
逝世建嘉十三年农历十二月己卯日
(西历1224年1月3日)
親屬
父親陳元祖陳李
母親苏氏
兄弟陳太祖陳承
姊妹靈慈國母陳氏、陈三娘
其他親屬舅:苏忠词
族弟:陈守度
侄:陈煚

陳嗣慶越南语Trần Tự Khánh陳嗣慶;?—1224年1月3日)[1]越南李朝晚期的政治人物。陳嗣慶出身於即墨鄉陳氏豪族,1209年,其妹陳氏嫁與太子李旵(即李惠宗),陳氏一家成為李朝外戚,而他本人於父親陳李死後,統領陳氏家族。其後,陳嗣慶乘國內動盪起兵控制朝廷,於1216年出任太尉,掌握軍事大權。在朝中,因李惠宗皇帝患病常發癲狂,陳嗣慶與兄長陳承共同主政,此外又致力打擊阮嫩段尚等地方割據勢力。陳嗣慶死後,獲追封為建國大王(又作建國王),他的族弟陳守度繼續操縱李朝朝政,並最終令陳承之子陳煚取得帝位,創立陳朝。

家世及出身

[编辑]

陳嗣慶的先世,自中國遷入越南後,居於即墨鄉(在南定),世代以漁為業[2],並因此致富,《大越史記全書》便提到陳氏一族在當地勢力漸盛,「傍人歸之,因有眾」。[3]

陳嗣慶是李朝晚期陳氏領袖陳李的次子。李朝在高宗時期(1175年至1210年在位)呈現衰像,「朝政紊亂,民心乖離」[4],亂事頻繁,「盜賊蜂起」,朝廷統治威信低落。[5]1209年(治平龍應五年),將領郭卜在國都昇龍(今河內市)造反,攻入皇宮,李高宗與太子李旵出逃。李旵在途中娶陳李之女陳氏,私底下對陳氏一家大行封賞,如封陳李為明字(「明字」為李朝爵號名[6]),陳氏之舅蘇忠詞(一作蘇忠嗣)為「殿前指揮使」。其後,陳氏兄弟召集鄉兵,平定郭卜的亂事,並護送李高宗返京。

1210年(治平龍應六年),陳李去世,陳嗣慶繼承其領導地位,並獲李氏朝廷封賜爵號。關於他的爵銜,越南古代史籍記載有異。《越史略》記載是「順流明字」[7],《大越史記全書》則記載為為「順流伯」。[3]

同年,李高宗死,太子李旵繼位,是為李惠宗(1210年─1224年在位)。1211年(建嘉元年),陳嗣慶遣人送妹妹陳氏入宮,立為「元妃」,陳嗣慶本人獲晉爵為「彰誠侯」,其舅蘇忠詞(一作蘇忠嗣)為太尉、封順流伯。[8]

控制朝廷

[编辑]

雖然陳氏家族成為李朝外戚,但陳嗣慶卻起兵進犯朝廷。陳嗣慶之所以出兵,據《越史略》所載,是由於1211年(建嘉元年),與嗣慶為敵的洪州(一作烘州)割據勢力領袖段尚段文雷(《安南志略》作「段摩雷」[9]),向李惠宗進讒稱「嗣慶將發兵赴京師,欲圖改立」。李惠宗聽信其言,就調動兵馬討伐嗣慶,並貶陳氏為「御女」,陳嗣慶遂起兵造反。1212年(建嘉二年)農曆二月,陳氏軍隊攻入國都昇龍(今河內),李惠宗、譚太后(李惠宗生母)被俘,李惠宗發誓自己願意「遜於天位,以讓賢德」,嗣慶聞言後「叩頭流血」,撤出國都,暫時解除對朝廷的威脅。[10]

同年十二月,嗣慶以朝臣尹信翊「阿諛上意、瀆亂」為由,再次發兵入京,捕尹信翊。[11]1213年二月,陳嗣慶聽聞「惠后為太后所苦」,認為妹妹遭受虐待,便又「以兵犯闕」。李惠宗「發諸道兵捕嗣慶」[12],支持朝廷的各路軍隊中,包括洪州割據者段尚、北江道諸軍等等。陳嗣慶為緩和緊張氣氛,於三月放尹信翊回京,臨行前收買信翊,要求他向李惠宗、譚太后說好話,勸他們「勿聽小人之言,使予得以保全性命」,但尹信翊回宮後卻說「嗣慶有篡逆之心」,令李惠宗、譚太后更為忌恨。四月,李惠宗命太尉譚以蒙調集軍隊,準備與陳嗣慶對決。[11]

1214年(建嘉四年)正月,陳氏軍隊從水陸兩路,向國都昇龍進發。在雙方交戰中,陳氏軍隊取得多次勝利。李惠宗欲親攻嗣慶,途中適值大霧,遇上陳氏軍中的王犁阮改部隊,犁、改「鼓譟勒兵」,朝廷軍竟不戰自潰,李惠宗逃脫,而龍舟被陳氏軍所獲;太尉譚以蒙、安仁王率北江道諸軍,到達安沿步時被陳承(嗣慶之兄)擊敗;陳守度陳獻琛在慈調步擊敗朝廷軍;潘鄰(又作潘隣)、阮嫩在椰市,擊敗洪州段氏軍隊。陳氏在各處獲勝後,嗣慶分遣諸將招撫要地,賴靈義住潘鄰超類、陳守度守朗隘范茄貧隘、阮嫩守北江。段尚、段文雷、段可攻陳守度,但被守度擊退;李惠宗派安鐵人申長申荄等進攻阮嫩,但亦反被殲滅。[13]

陳氏軍隊接連獲勝後,陳嗣慶剪下頭髮,派人贈給李惠宗,以示謝罪,並說「臣見群小在側,壅遏忠良,……故因國人之怒,起兵以討此輩,剪除禍根,以慰眾心耳」,要求李惠宗在陳氏軍隊的護送下,一同返京。李惠宗雖欲妥協,但因譚太后聽尹信翊所說「彼人久蓄異心,欲設計以俘囚耳」,堅持不許依從陳嗣慶,惠宗便與譚太后、御女陳氏一同出逃,繼續對抗陳嗣慶。[14]陳嗣慶則改立李英宗之子惠文王為新君,改元「乾寧」,號「元皇」。[15]

陳嗣慶得勢後,在國都昇龍肆行搶掠及破壞。1214年四月,陳嗣慶發兵,「畧官府金銀貨物」,派人「焚京都宫室十九所」。九月丁亥,陳嗣慶「縱軍士虜御府財物,因焚其宫室及京城人家殆盡」。但與此同時,陳嗣慶手下將領背叛者漸多。同年四月,甘蔗將軍潘具、杜備作反,嗣慶派兵征討,但不勝而回。阮嫩亦作反,佔據北江。[16]

1216年(建嘉六年)五月,李惠宗因杜芮作亂,[17]加上獲悉譚太后欲殺陳氏,就與陳氏一同投奔嗣慶軍中。同年十二月,陳氏被冊立為皇后,陳嗣慶任太尉,陳承任內侍判首。嗣慶遂取得「調補軍伍、造戰器、習武藝」的權力,陳氏一族「軍勢稍振」。[18]

其後,李惠宗患病,據史籍記載他「中風疾,醫治不驗」。1217年(建嘉七年),惠宗「漸發狂」,處理政事的能力亦受影響,遂由陳嗣慶主理朝政,從此「天下大權漸移焉」。[19]

征討群雄

[编辑]

對洪州段氏的戰事

[编辑]

洪州段氏的主要領導者,有段尚、段文雷(又作段摩雷)等人。段尚是嘉祿樁度人[20],據《越史略》所載,段尚曾於1207年(治平龍應三年)農曆八月作反[21],與段文雷據有烘州(即洪州)。1211年(建嘉元年),陳嗣慶與洪州段氏相攻,李氏朝廷卻封段尚為侯爵。[22]1212年(建嘉二年),李惠宗命段尚募洪州人民為兵,段尚見朝廷勢弱,在當地擅作威福,被群臣彈劾下獄,但逃回洪州,「嘯聚群黨,築城稱王」,李氏朝廷亦無從制止。[23]其後李惠宗討伐陳嗣慶,段尚協助朝廷,但在戰事中不敵陳氏軍隊。[24]

陳嗣慶成功控制朝廷後,1217年(建嘉七年),段尚「舉眾降」,獲冊封為王。[17]1218年(建嘉八年),陳嗣慶為了抗衡割據北江阮嫩,就與段氏結成姻親,將妹妹陳三娘嫁與段文雷。[25]此事在黎崱的《安南志略》亦有記載,但人名略有差異:「昊旵時,國威州賊沅年(當即阮嫩),號金天大王,與烘路段摩雷叛。陳(指陳承)與建國(指陳嗣慶)擊之。不克。乃說摩雷和親,併力攻年,反為所敗。」[9]另外,據《大越史記全書》所載,陳朝開國後,段尚在1228年(建中四年)被阮嫩所消滅。[26]

對阮嫩的戰事

[编辑]

阮嫩是仙遊扶明人。[27]據《越史略》,阮嫩是北江地區將領,因得陳嗣慶賞識,收為己用。[11]1214年(建嘉四年),阮嫩協助陳嗣慶,率領國威州兵,據守北江,擊敗朝廷軍隊。[13]但同年四月背叛陳嗣慶,據北江。六月,李惠宗封之為侯,1215年(建嘉五年)二月,晉封為王。[28]其後數年,陳嗣慶出兵征討阮嫩,但未能將之消滅。1219年(建嘉九年)二月,陳嗣慶向惠宗奏請阮嫩曾「從軍擊賊以贖罪」,惠宗許之。1220年三月,阮嫩在扶董鄉自稱「懷道王」,並向朝廷稱臣。[29]最後,阮嫩病死,陳氏才大致統一全國。[30]

對各地勢力的戰事

[编辑]
  • 丁感:1211年(建嘉元年)農曆七月,陳嗣慶攻麻雷地區的丁感,但戰敗而回。十月,嗣慶再攻,丁感戰敗,逃入山獠。[31]
  • 國威州:1213年(建嘉三年)二月,陳嗣慶攻國威州,降之。[11]
  • 丁可、裴都:1214年(建嘉四年)五月,陳嗣慶與丁可、裴都交戰於大黃州,嗣慶成功將之擊破。[18]
  • 阮堂:快路地區的阮堂原助陳嗣慶對抗阮嫩,但後來阮堂叛嗣慶,與阮嫩通謀。1215年(建嘉五年)三月,陳嗣慶攻快鄉的阮堂,阮堂及其子阮吐投降。阮嫩攻阮堂,被嗣慶所擊退。五月,嗣慶將其妹陳三娘嫁與阮堂。[32]
  • 大黃:1215年五月,嗣慶攻大黄地區,但軍潰,將軍阮堂溺死。[32]
  • 廣威蠻:1218年(建嘉八年)十月,陳嗣慶征討廣威蠻,但未能討滅。[29]
  • 何高:1220年(建嘉十年)四月,陳嗣慶與陳承率兵攻歸化寨的何高,包圍甚急,何高自殺,於是上源路、三帶江等皆平。[25]
  • 蒙柵山獠:1223年(建嘉十三年)孟冬十月,陳嗣慶伐蒙栅山獠。[33]

去世及權力傳承

[编辑]

陳嗣慶於建嘉十三年農曆十二月己卯日(西曆1224年1月3日)去世,追封為「建國大王」。[34]李惠宗譚太后都出席其喪禮,史載二人「哭之盡哀」。[33]

陳嗣慶死後,其兄陳承任「輔國太尉」,族弟陳守度為「領殿前諸軍扈衞禁庭」,陳氏繼續控制朝廷。同年十月,李惠宗之女李佛金即皇帝位,是為李昭皇。1225年(天彰有道二年),陳守度安排陳承之子陳煚娶李昭皇。不久,便令陳煚取代李氏帝位,建立陳朝[35]

親屬

[编辑]
  • 父:陳李。為陳氏家族領導人物,1210年(治平龍應六年)死後由陳嗣慶繼領其眾。
  • 母:蘇氏。1213年(建嘉三年)初,陳嗣慶興兵犯闕,一度攻入皇宮,安置其母蘇氏在內。後來李氏朝廷反攻,蘇氏「踰城登舟而遁」,得以脫險。
  • 舅:蘇忠詞(一作蘇忠嗣)。1209年(治平龍應五年)太子李旵娶陳氏,蘇忠詞亦獲授任殿前指揮使,後來於1211年(建嘉元年)李旵即位後授任為太尉。
  • 兄:陳承。陳嗣慶死後任太尉,其子陳煚最終取代李氏帝位。
  • 妹:陳氏。嫁與李朝太子李旵
  • 妹:陳三娘。1215年(建嘉五年)陳嗣慶安排嫁與快路割據者阮堂。不久阮堂死。1218年(建嘉八年)陳嗣慶將她嫁與洪州割據者段文雷。
  • 族弟:陳守度。陳嗣慶死後,由其繼續主理李朝朝政,及安排奪取帝位。
  • 姪:陳煚。陳承之子,娶李惠宗之女李昭皇,最後取代帝位。

※以上各項,散見於《越史略》及《大越史記全書》等史籍。

評價

[编辑]

越南後黎朝時期史家吳士連認為,陳嗣慶李氏朝廷起兵,是「跡非而情順」的表現:「陳嗣慶以惠后太后所苦之故興兵犯闕,請奉迎乘輿,當此之時,人心不能無疑,惠宗所以有收捕之令而不克。嗣慶欲其事之必成而屢動,乘輿播遷至再,罪皎然也。然而惠宗、惠后卒依嗣慶以安,則其罪釋矣。跡非而情順,文不與而實與也。」[34]後黎朝另一位史家黎嵩認為,陳嗣慶控制李氏朝廷,實屬一段昏亂的歷史時期,「君弱臣強,天怨人怒,政暴刑繁,民窮盜起,而喪國之兆,已決於斯矣」。[36]

注釋

[编辑]
  1. ^ 據《越史略》所載,陳嗣慶去世日期是建嘉十三年(癸未年)農曆十二月己卯日,即西曆1224年1月3日。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中西曆轉換見臺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1頁。
  3. ^ 3.0 3.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全書·李紀·高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校合本,310頁。
  4.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高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07頁。
  5.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高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09頁。
  6. ^ 潘清簡等《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五,治平龍應五年「太子旵納陳李女」條注。
  7. ^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0及612頁。
  8.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1頁。
  9. ^ 9.0 9.1 黎崱《安南志略》卷第十二,北京中華書局,307頁。
  10. ^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1─613頁。
  11. ^ 11.0 11.1 11.2 11.3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3頁。
  12.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2及314頁。
  13. ^ 13.0 13.1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4頁。
  14.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2頁;《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6頁。惠宗等人出逃後所到之地,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是兵合縣,《越史略》的記載是「兵會」。
  15. ^ 《大越史略》卷下,收錄於《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稿抄本丛刊》第39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第595頁。
  16. ^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5頁。
  17. ^ 17.0 17.1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7頁。
  18. ^ 18.0 18.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2頁。
  19.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2─313頁。
  20. ^ 潘清簡等《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五,建嘉二年二月條注。
  21. ^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08頁。
  22. ^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1─612頁。
  23.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1─312頁。
  24. ^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3─614頁。
  25. ^ 25.0 25.1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8頁。
  26.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4頁。
  27. ^ 潘清簡等《欽定越史通鑑綱目》正編卷之五,建嘉十年三月條注。
  28. ^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5─616頁。
  29. ^ 29.0 29.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3頁。
  30. ^ 阮嫩死亡時間,越南各種史書有不同記載。據《大越史記全書》載在陳朝開國後的1229年(建中五年),《大越史記全書·陳紀·太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24頁。而《越史略》載在1219年(建嘉九年)十二月,見《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8頁。《安南志略》則稱:「年(當即阮嫩)死,亂平。(陳承)以功為子求尚其王女昭聖,從之。」見《安南志略》卷第十二,北京中華書局,307頁。
  31. ^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2頁。
  32. ^ 32.0 32.1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6頁。
  33. ^ 33.0 33.1 《越史略》卷下,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第46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619頁。
  34. ^ 34.0 34.1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4頁。
  35. ^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全書·李紀·惠宗皇帝》、《昭皇》,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314─316頁。
  36. ^ 黎嵩《越鑑通考總論》(《大越史記全書》卷首),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89頁。

參考書籍

[编辑]

參考網頁

[编辑]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