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瑜(1918年—2000年),江蘇省江陰人,字完白,號宿園,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1949年至臺灣工作,是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1][2]。
黃寶瑜1940年高中畢業時正逢對日抗戰,進入南京首都電話局工作,負責長沙大撤退後的電訊修復工作[1],因為參與到戰後城市的重建工作,於是立下學習建築的志願,在1941年考取重慶的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3],他的畢業設計得到中國建築師學會舉辦的競賽首獎,畢業後繼續留校擔任助教,並跟隨「中國營造學社」文獻部主任劉敦楨教授學習,直到1949年到臺灣。到了臺灣後,先擔任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後轉任臺灣電力公司建築課長[4]。他在1956至美國賓州大學修習國民住宅及都市計畫[2][3]。1960年返回台灣,在1961年至1973年間擔任中原大學建築系首任系主任[3][5],於1961年創辦大壯建築師事務所,以及任職臺灣大學土木系兼任教授,任教期間設計興建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落成[6],1972年與中原大學師生及系友一起完成中原建築系館[7][8][9]。1980年前往英國講學,後移民加拿大,2000年於多倫多辭世[2][10]。
黃寶瑜受到他的老師劉敦楨教授的啟發,劉敦楨為「中國營造學社」的成員,此學社對於中國古建築有專精的調查研究,影響黃寶瑜日後呈現的建築風格,例如黃寶瑜所設計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呈現諸多的典型中國建築元素,包括按中國古代明堂的五室制之五行概念,將主體建築中的正院呈梅花形,四角是漢代青磚的雙菱形紋,兩邊當中的蟠螭紋俗稱壁虎,是典型的傳統吉祥物[10][3]。此外,黃寶瑜在刻印上頗有專精,出版過多本著作,也運用在其設計的建築作品細節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基台面磚和奠基紀念牌即出自於他的設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