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都天鷹 》[ 4] (英语:Battle Engine Aquila [ 備註 2] ,縮寫BEA [ 3] ) 是一款於2003年發行的科幻 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 5] ,由英國遊戲開發商Lost Toys 開發。遊戲的主角是一名戰機駕駛員霍克(Hawk ),玩家將操控著他駕駛一款新型戰機「天鷲號」(Aquila ),打敗龐大的邪惡勢力。該作的開發消息於2001年年底公布,並於隔年5月在E3电子娱乐展 上首度亮相。
該作的PlayStation 2 (以下簡稱PS2)版和Xbox 版於2003年1月底在英美發售,發行商由英寶格 [ 備註 1] 擔任,而PC 版則由Encore Software 負責發行,上市日期為同年的11月2日。《戰都天鷹》獲得的評價以正面為主,並於2010年獲電玩網站IGN 評為「百大PS2遊戲」的第86名。對於該作的劇情、玩法和遊戲品質,評論家們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戰略元素獲得了大量好評;不過也有評論家批評該作沒有什麼大突破。
《戰都天鷹》的背景設定在未來,阿利姆星球(Allium )[ 備註 3] 在經歷一場災難性的大洪水後,許多陸地被淹沒,只剩少數陸地露出水面,形成類似島嶼的樣子[ 6] 。為了爭奪寶貴的陸地,兩大世界強權佛賽提(Forseti ,正義的一方)和馬斯坡(Muspell ,邪惡的一方)展開戰爭[ 5] 。玩家扮演著一名駕駛技巧高超、熱愛賽車競速的堆高機 司機霍克[ 備註 4] ·溫特(Hawk Winter )[ 6] ,他因為駕駛技術高超,而被佛賽提的人員塔提亞娜·琪拉洛娃(Tatiana Kiralova )招攬,擔任一款新型戰機「天鷲號」(Aquila )[ 備註 4] 的駕駛員,對抗馬斯坡的威脅[ 遊戲內容 1] [ 7] [ 8] 。
遊戲截圖。圖中玩家在飛行模式中瞄準敵方戰機發射飛彈。
《戰都天鷹》採用戰機駕駛的第一人稱視角 [ 3] 。「天鷲號」有兩種不同的模式供玩家切換,一種是「步兵」(Walker )模式,另一種則是「飛行」(Jet )模式。步兵模式的火力強,防禦力高,但移動速度慢,而飛行模式則相反,且飛行時會消耗能量[ 9] 。玩家可以隨時在兩種模式間切換,但能量不足時無法飛行,且著陸時有所碰撞可能會造成生命值降低[ 9] [ 10] 。武器方面,玩家在通過前幾關後,可以選擇武器的配備模式和友軍戰機。武器的配備模式一共有四種:脈衝 (Pulsar )、機槍(Blazer )、騎兵(Lancer )和狙擊(Sniper ),而友軍戰機則有三種,每種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例如有的武器附帶自動瞄準功能,有的對付敵方空軍特別有效等[ 9] [ 10] [ 11] 。
該作的抬頭顯示器 (HUD)包含準星(位於正中間)、偵測並顯示敵軍和友軍位置位置的雷達(位於左下方)、武器資訊(位於雷達旁邊)、敵軍(紅色)和友軍(藍色)佔領區域的分布圖(位於右下方)、剩餘彈藥數或武器狀態(位於分布圖上方)等[ 12] 。準星外圈有藍色和綠色兩種條狀數值,藍色是供玩家飛行的能量剩餘量,而綠色則是生命值 ,這兩項數值和彈藥量都可以在友方補給平台恢復。飛彈來襲時的警告也會出現在準星外圈[ 8] 。玩家角色的指揮官有時會對玩家下命令或者對玩家的表現給予評價,這些內容會顯示在下方,而頭像則會取代分布圖的位置[ 4] 。
《戰都天鷹》的每一個關卡 都有一個「主要任務」和一個至數個的「次要任務」,玩家只要完成主要任務就能過關,若能同時完成次要任務,則過關後的分數評比就會較高[ 7] 。這些任務包含保衛指定友軍基地,或者摧毀指定敵方單位等[ 10] ,而除了一般的馬斯坡軍隊,玩家有時也得面對火力強大的巨型Boss 級機甲[ 13] 。該作分為8個章節(Episode)[ 遊戲內容 2] ,共20多個單人主線關卡,其劇情帶有小部分的連貫性[ 7] [ 12] 。多數關卡開始前和過關後都會有一段可跳過的過場動畫,用於介紹或銜接劇情[ 10] [ 11] ,不過也有與主線劇情較無關的短動畫內容,像是單純顯示佛賽提殲滅馬斯坡軍隊的勝利動畫[ 遊戲內容 3] 。此外,本作也包含20多個單人支線關卡「Evo」,不過挑戰支線關卡是有條件的,玩家必須在過關後拿到最高評分「S」,才能解鎖支線關卡[ 7] [ 12] 。除了單人的PVE 模式,該作也包含本機雙人模式 ,提供兩名玩家分屏 合作或對戰[ 7] [ 14] 。
《戰都天鷹》由位在英國吉爾福德 的遊戲開發商Lost Toys 開發,該工作室由前牛蛙制作 員工組成[ 5] 。該作的開發消息於2001年12月上旬公布,預訂於2002年推出[ 15] 。Lose Toys的董事總經理 (MD)傑瑞米·隆里(Jeremy Longley )告訴《電腦商業週刊》(Computer Trade Weekly ):「本公司正在開發一款創新的射擊遊戲,讓玩家沉浸在一場雙方兵力動輒千萬的大規模戰爭中。」[ 15] 發行商英寶格 [ 備註 1] 的高層讓-菲利皮·阿加提(Jean-Philippe Agati )則表示:「《戰都天鷹》是過去經典射擊遊戲的新生代,(……)在每一方面都開創了新局。」[ 13]
2002年5月22日至24日間,該年度的E3电子娱乐展 在美國洛杉矶会展中心 舉行[ 16] ,《戰都天鷹》在娛樂展上的英寶格 展場首度亮相,與其他140款遊戲共同展出[ 5] [ 17] 。2002年7月,據遊戲網站Eurogamer 報導,該作的配樂將由《古墓丽影》系列 第一 、二 、三 作的配樂家納森·麥克奎里 負責[ 18] 。隆里表示:「我想找的是一種類似電影配樂 ,但又用不著一整團管弦樂團 的配樂。這時麥克奎里過去的作品讓我們眼睛一亮,於是他獲選了。」[ 18] 該篇報導也提到,該作將於同年9月發布[ 18] 。然而,雖然Lost Toys在8月宣布該作已經正式完工,但為了在行銷方面準備周全,至少要等到2003年1月後才能推出[ 19] 。2002年9月,官方釋出部分遊戲內容[ 7] 。同年10月至11月間,又有許多該作的畫面發布[ 4] [ 20] 。
《戰都天鷹》的PlayStation 2 (以下簡稱PS2)與Xbox 版本於2003年1月21日在美國發行[ 21] [ 22] ,兩種版本皆由英寶格負責發行[ 23] 。英國方面,該作於稍晚的1月28日同時發布PS2和Xbox兩種版本[ 24] 。2003年8月,Lost Toys與Encore Software 談好合約,由Encore負責發行該作的PC 版[ 6] 。《戰都天鷹》的PC版於2003年10月23日上市[ 25] [ 26] 。然而,Lost Toys在2003年10月2日關閉,《戰都天鷹》因而成為該開發商唯二的遊戲作品,而另一作則是2000年的《電光火石》(Moho )[ 27] [ 28] [ 29] [ 30] 。2016年10月,Lost Toys的創辦人葛蘭·寇培斯 在接受《Retro Gamer 》雜誌訪問時回顧道:「該作是我參與過最棒的東西。」[ 31]
《戰都天鷹》獲得的評價以正面為主,在評論匯總網站GameRankings 和Metacritic 上的平均分數都超過70%。2010年,電玩網站IGN 評選出「百大PS2遊戲」(Top 100 PS2 Games ),該作名列第86名[ 55] 。
Eurogamer 的編者羅伯·法西(Rob Fahey )對該作易上手的玩法給予好評,而「隱藏的戰略性深度玩法」也讓他豎起拇指,評論這是「這款遊戲真正的野心所在,從這裡可以看出,《戰都天鷹》實際上是一款兩路AI 大軍對決的遊戲,而你是唯一介入的外力,你的所作所為將決定誰勝誰負」,賦予該作極高的「自由度和耐玩度」。對於該作的最大缺點,法西認為是其關卡任務,其次則是過場動畫中粗糙的人物動畫,除此之外,包含配音、音效和配樂都屬上乘。法西表示,《戰都天鷹》可說是一款「瑕不掩瑜」的優良作品,帶給人滿滿的快樂和自我滿足[ 10] 。
Game Revolution 的喬·道德森(Joe Dodson )稱讚《戰都天鷹》的玩法「清楚、明瞭、俐落且獨樹一格」,而且「很好上手」。和戈德斯坦一樣,道德森也認為該作的動畫品質尚可,感覺開發人員花費很多心力在過場動畫上,但沒有什麼突破。他對該作的節奏和穩定帧率 相當滿意,但他也批評了其不合理的關卡任務、缺乏深度,而且多人遊戲不夠多。道德森總結說道:「這款遊戲不會改變你的人生,但仍算是個不錯的消遣。」[ 11]
為GameSpot 撰文的評論家傑夫·葛斯特曼 表示,《戰都天鷹》並沒有在遊戲主軸上做太多創新,不過仍然提供了這類遊戲的粉絲一些新玩意。對於遊戲品質方面,葛斯特曼評論道,該作的外觀品質有一定水準,整體質量不錯,配音、音效和配樂也不賴,但說不上有什麼爆炸性突破。文末他總結道:「這款遊戲沒必要花一筆錢買下來收藏,去租來玩玩就夠了」[ 8]
IGN的希拉蕊·戈德斯坦(Hilary Goldstein )認為《戰都天鷹》的故事不怎麼新奇,但仍足以吸引玩家[ 3] 。操作方面,他表示,「雖然該作不難上手,但滑鼠靈敏度高過頭,容易失誤」[ 12] 。至於玩法方面,戈德斯坦給予好評,認為該作的戰爭氣氛十分不錯,戰略元素相當足夠。他表示,兩軍都有各自的計畫和布局,而在無腦地盡情大戰之餘,「玩家也有不少戰略規劃、動腦的空間」[ 12] 。戈德斯坦總結道,《戰都天鷹》的配音、配樂和音效還不錯,背景和軍隊單位設計優良,但軍隊沒有隨著關卡出現新花樣。他也稱遊戲的質感(例如爆炸畫面)參差不齊,帧數 有時會嚴重下滑。整體來說他對該作表示認可[ 14] [ 47] 。此外,戈德斯坦認為,該作在PC平台的表現不如Xbox和PS2[ 47] 。
Eurogamer 的資深編者汤姆·布拉姆韦尔(Tom Bramwell )在2003年2月底撰文預測,《戰都天鷹》的銷量可能會受到「打安全牌」的遊戲影響,如《越野车力量竞赛2 》[ 56] 。根據VG Chartz 的數據,該作的PS2版共售出了超過3萬份[ 57] ,而Xbox版的銷售量則為2萬份左右[ 58] 。Eurogamer認為該作的銷售成績並不理想,對比良好口碑可謂「叫好不叫座」[ 59] 。
^ 1.0 1.1 1.2 旗下的雅達利 負責發行[ 1] [ 2] 。
^ 遊戲封面的文字為「Battle Engine aquila」,「aquila」的首字母為小寫。
^ 譯註:該作並無官方漢化版,除非另有註明,否則文中的譯名皆為編者自行翻譯而成。
^ 4.0 4.1 譯注:此譯名參考自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 4] 。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資料皆為英文。
^ 1.0 1.1 BATTLE ENGINE AQUILA (PlayStation 2) . Metacritic.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26).
^ 2.0 2.1 BATTLE ENGINE AQUILA (Xbox) . Metacritic.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22).
^ 3.0 3.1 3.2 Goldstein, Hilary. REVIEWED ON PC: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 IGN: 1. 2003-11-18 [2019-06-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 4.0 4.1 4.2 4.3 GNN. 「戰都天鷹」新畫面登場 .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2002-11-26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5-03-10) (中文(臺灣)) .
^ 5.0 5.1 5.2 5.3 Parker, Sam. E3 2002: Battle Engine Aquila preshow report . GameSpot. 2002-05-22 [2019-06-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 6.0 6.1 6.2 Encore Signs Publishing Agreement with Lost Toys . GameZone. 2003-08-20 [2017-11-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6-30).
^ 7.0 7.1 7.2 7.3 7.4 7.5 Torres, Ricardo. Battle Engine Aquila Preview . GameSpot. 2002-09-16 [2019-06-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2-09).
^ 8.0 8.1 8.2 8.3 Gerstmann, Jeff.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Xbox) . GameSpot. 2003-01-29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09).
^ 9.0 9.1 9.2 Battle Engine Aquila . Giant Bomb.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2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Fahey, Rob. Battle Engine Aquila . Eurogamer. 2003-02-21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29).
^ 11.0 11.1 11.2 11.3 11.4 Dodson, Joe. Aquila Sunrise. Review . Game Revolution. 2003-03-02 [2019-07-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03).
^ 12.0 12.1 12.2 12.3 12.4 Goldstein, Hilary. REVIEWED ON PC: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 IGN: 2. 2003-11-18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29).
^ 13.0 13.1 Calvert, Justin. Battle Engine Aquila ships . GameSpot. 2003-01-28 [2019-06-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2-09).
^ 14.0 14.1 Goldstein, Hilary. REVIEWED ON PC: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 IGN: 3. 2003-11-18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29).
^ 15.0 15.1 Bramwell, Tom. Lost Toys find game . Eurogamer. 2001-12-07 [2019-07-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 E3 2002 . Giant Bomb.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3-31).
^ Bramwell, Tom. Infogrames storms E3 . Eurogamer. 2002-05-10 [2019-07-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02).
^ 18.0 18.1 18.2 Bramwell, Tom. Music Engine Aquila . Eurogamer. 2002-07-12 [2019-07-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02).
^ Bramwell, Tom. Battle Engine Aslipper . Eurogamer. 2002-08-23 [2019-07-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Guildford-based Lost Toys have finished work on their mech-packed futuristic blaster, Battle Engine Aquila, but the game won't be released until January 2003 in order for Infogrames to prepare a "formidable market presence" according to Lost Toys head honcho Jeremy Longley.
^ Stuff. Screenshots - Battle Engine Aquila - (1/3) . Eurogamer. 2002-10-18 [2019-07-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3-01-03).
^ NEW GAME RELEASES COMING OUT TUESDAY: . Statesman Journal. 2003-01-16 [2023-02-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8)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VIDEO GAMES RELEASES . The Herald-Sun. 2003-01-24 [2023-02-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8) –通过Newspapers.com (英语) .
^ Battle Engine Aquilla announced for the Xbox and PlayStation 2 . GameSpot. 2006-05-17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26).
^ UK Release Dates (2003) . Eurogamer. [2019-07-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3-02-07).
^ 25.0 25.1 BATTLE ENGINE AQUILA (PC) . Metacritic.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04).
^ 26.0 26.1 Battle Engine Aquila (PC) . GameRankings.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29).
^ Burnes, Andrew. Lost Toys Latest UK-Based Studio To Close . IGN. 2003-10-02 [2017-11-04 ] .
^ Fahley, Rob. More UK development woe as Lost Toys shuts its doors . GamesIndustry.biz. 2003-10-02 [2017-11-0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23).
^ Jenkins, David. Lost Toys Studio Closes . Gamasutra. 2003-10-02 [2017-11-0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8-25).
^ Lost Toys shuts its doors . Eurogamer. 2003-10-02 [2019-07-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 In The Chair With Glenn Corpes. Retro Gamer . No. 160 (Bournemouth: Imagine Publishing). October 2016: 92–97. ISSN 1742-3155 .
^ Battle Engine Aquila. Computer Games Magazine . No. 159 (theGlobe.com ). February 2004: 80.
^ Babler, Jason. Battle Engine Aquila (PDF) . Computer Gaming World . No. 137 (Ziff Davis). April 2004: 93 [2019-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4-10-02).
^ EGM staff. Battle Engine Aquila (Xbox) .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 No. 163 (Ziff Davis). February 2003: 147 [2019-07-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4-01-31).
^ Battle Engine Aquila (PS2). Game Informer . No. 118 (GameStop ). February 2003: 98.
^ Battle Engine Aquila (Xbox). Game Informer. No. 118 (GameStop). February 2003: 102.
^ Pong Sifu.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for PS2 on GamePro.com . GamePro . IDG Entertainment . 2002-12-20 [2019-07-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5-02-14).
^ Air Hendrix.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for Xbox on GamePro.com . GamePro . IDG Entertainment. 2003-01-28 [2019-07-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5-02-06).
^ Gerstmann, Jeff.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PC) [date mislabeled as "May 17, 2006"] . GameSpot . CBS Interactive . 2003-11-26 [2019-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29).
^ Gerstmann, Jeff.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PS2) . GameSpot . CBS Interactive. 2003-01-29 [2019-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29).
^ Eddy, Andy. GameSpy: Battle Engine Aquila (PC) . GameSpy . IGN Entertainment. 2003-11-27 [2019-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9-18).
^ Nutt, Christian. GameSpy: Battle Engine Aquila (PS2) . GameSpy. IGN Entertainment. 2003-02-03 [2019-07-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5-12-16).
^ Nutt, Christian. GameSpy: Battle Engine Aquila (Xbox) . GameSpy. IGN Entertainment. 2003-02-03 [2019-07-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5-12-29).
^ Hopper, Steven. Battle Engine Aquila - PC - Review . GameZone . 2003-11-13 [2019-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2-08).
^ Bedigian, Louis. Battle Engine Aquila - PS2 - Review . GameZone. 2003-03-03 [2019-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2-29).
^ Zacarias, Eduardo. Battle Engine Aquila - XB - Review . GameZone. 2003-02-24 [2019-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2-23).
^ 47.0 47.1 47.2 Goldstein, Hilary. REVIEWED ON PC: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 IGN: 4. 2003-11-18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6-29).
^ Goldstein, Hilary. REVIEWED ON PS2: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 IGN: 4. 2003-11-18 [2019-06-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 Goldstein, Hilary. REVIEWED ON XBOX: BATTLE ENGINE AQUILA REVIEW . IGN: 3. 2003-11-18 [2019-06-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 Battle Engine Aquila. Official U.S. PlayStation Magazine (Ziff Davis). February 2003: 98.
^ Battle Engine Aquila. Official Xbox Magazine (Future US ). February 2003: 72.
^ Klett, Steve. Battle Engine Aquila . PC Gamer . Vol. 11 no. 2 (Future US). February 2004: 80 [2019-07-1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3-15).
^ Battle Engine Aquila (PS2) . GameRankings.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06).
^ Battle Engine Aquila (Xbox) . GameRankings.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22).
^ #86 Battle Engine Aquila . IGN . 2010 [2019-06-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26).
^ Bramwell, Tom. What's New? . Eurogamer . 2003-02-28 [2019-07-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 Battle Engine Aquila (PS2) . VG Chartz. [2019-07-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26).
^ Battle Engine Aquila (XB) . VG Chartz. [2019-07-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26).
^ Lost Toys to develop Stunt Car Racer Pro . Eurogamer . 2003-05-02 [2019-07-02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8-11). Lost Toys' last project, Battle Engine Aquila on PS2 and Xbox, received significant critical acclaim when it was released earlier this year - although this wasn't matched by retail success, sadly.
除另行註明外,以下內容皆為英文。
作弊碼